浅论当前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10-21陆杨
陆杨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三农报道逐渐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媒体的三农报道出现了“不专业”“不真实”以及“不贴近农村实际”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新闻采编素质,更要求从业者懂农村、懂政策、懂农民。
关键词:三农新闻;问题;乡村振兴
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报道内容的三农新闻越来越多。这些新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振兴的现状,为上层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囿于部分新闻从业者的知识储备以及三农领域的专业性,一些三农新闻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当前三农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是常识性错误多,易说“外行话”。三农新闻相对于普通的社会新闻来说,专业性更强。它要求从业者在写作时要熟悉农村情况,准确把握措辞。但当前很多三农新闻中,常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这些错误或许不会影响全文内容,但容易让行家质疑报道内容乃至媒体本身。
例如,“村长”一词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村主任”,但目前仍有媒体在报道中用“村长”代替“村主任”。同样,我国“乡”和“镇”是平级单位,可很多媒体误把“乡”当成“镇”的下级单位。此外,很多媒体在表述某村时,直接以“自然村”代替“行政村”,容易引起读者误解。
二是主观性错误多,虚假新闻伤害农民感情。农业种养殖行业专业性极强,这一领域出现的新闻往往需要多方采访权威部门和专家,谨慎下结论。但现在有些媒体在报道此类新闻时,自由发挥,主观臆断,往往造成失实报道,不仅伤害了农民感情,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近几年频发的涉农谣言,很多都是来自媒体的片面报道。“焦癌”是一种拟人的称谓,指巴拿马病毒对香蕉植物体而言是一种绝症,采写者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常识,误以为对人体而言是一种绝症,结果以讹传讹,引发恐慌。[1]
三是报道方式生硬,套话空话多,贴近性不强。一些三农新闻从业者在写三农新闻时,采访不深入,报道内容多来自会议材料或是政府公文,还有一些专业性强的内容在报道中也未作解释,一些尚未约定俗成的简称被随意使用,让受众莫名其妙。
例如,有媒体在报道“四好农村路”新闻时,从头至尾没有介绍何为“四好农村路”,让初次看到报道的人一头雾水。还有媒体在报道农业智能化时,使用大量诸如“核心算法”“区块链”等专业词汇,让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农民难以深入理解。
二、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要求三农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水平,同时还应从以下角度做出努力。
一是要学习三农政策,掌握涉农法规。自己了解政策和法规才能更好地宣传和解释政策法规。三农新闻从业者要不仅要了解中央层面出台的多部涉农基本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还要及时关注最新的涉农政策和精神。
三农新闻从业者可以通过专门学习掌握这些政策法规,也可以结合新闻采访“各个击破”,逐一掌握报道所涉及的政策。从业者也应该主动关注各大部委出台的最新涉农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要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村常识。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内容十分复杂。很多三农话题,不能简单定义是非曲直,要结合历史和现实,综合评判。这就要求三农新闻从业者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多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流,倾听这些人群的声音,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诉求,从而采写出符合农村客观实际的报道。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很多非农村出身的从业者还不太清楚农村常识,一些人甚至不认识庄稼,不了解农时。此类从业者更要深入农村,最好能和农民交朋友,从而更全面的了解农村,为报道三农新闻带来更详实的素材。
三是要创新报道方式,拓展报道角度。在采访报道中,从业者要结合当前实际,以农民的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和讲述农民自己身边的民生故事,通过有趣味的节目来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行情,传授农民新的科学技术,介绍最新的农产品需求信息。[2]
在报道表现手法上,要根据不同的题材范围与内容,制定出不同风格的节目,切忌千篇一律,抓住农业信息的热点与核心,关注农村的民计民生,适应当前农民的口味,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致富,从当前农民最基本的需要出发,敲定节目栏目。
三、结语
报道好三农新闻是落实当前乡镇振兴战略中“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要求的重要举措。因此,广大三农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新闻专业素质,更要深入农村、体会民情,这样才能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赖国洪.农业新闻报道失实 考量媒体社会责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30.
[2]方哲范.新形勢下电视台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J].新媒体研究,20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