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2018-10-21张嘉琪

文存阅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张嘉琪

摘要: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极端天气、生态失衡、资源锐减等一系列尖锐问题已成为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威胁。环境问题,究其根源,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功利化态度以及不当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在涵义,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理论指导,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含义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人与自然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主张从实践的立场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所有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人依赖于自然界生活。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态观包含着科学的系统的生态思想。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人是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现实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具有先在性与客观性,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同时,马克思也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能动地位,以及人类生活对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依赖性,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自然界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和产物,人类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整个社会。人们在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内部的规律性,通过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克服以往盲目支配和统治自然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并通过社会这一历史条件紧密相连。没有社会这个中介的存在,人与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和形成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如果脱离了社会,人与自然就失去了产生联系的纽带。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受到所处社会形态的制约,人与自然统一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之中。所以说,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统一体。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提供的方法指导

第一,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曾说过:“人直接的是自然的存在物,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类自存在那天起便是属于自然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跟随着自然界的变化一同发展、变化;毁坏自然的行为就是变相地毁坏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若是人不善待自然,忽视自然规律,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类也将自食恶果。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除了体现在人类本身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外,还集中表现在自然界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其根本的物质资料,没有了这些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人类也就谈不上“生存”二字。马克思还说过自然界就是人类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没有了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生产资料,人类将无法存活。

第二,自从人以一种高级生物的形态出现后,自然界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渗透在人的每个实践活动当中。在人类纷繁复杂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不但能够作为人类直接和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存在,并且能够充当人类各式各样生命活动的工具和对象。实践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将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开来。而现如今自然系统内部的结构紊乱与资源紧缺、人口膨胀、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种种全球性危机的出现,从深层次来说,是由于人产生的不当的实践活动而积累爆发的。恩格斯曾说过,自然界会基于每一次的失败对人类进行报复,因此不能一味地沉浸在对于大自然的胜利当中。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態环境的日益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在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急剧膨胀, 于是自然界便成为了人类大肆榨取资源、获取利益的对象。因为大范围地改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生态系统变得日益脆弱和简单,如局部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当前,人类面临着由于当代工业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呈现出规模扩大、难以预防、危害巨大的属性。目前,人口的急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庞大压力使得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变得难以为继,种种生态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 生态文明理念的薄弱导致功利化生态观念的产生。生态文明理念,究其本质,就是人对待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界应当采取的态度。由工业文明催生的消费主义是一种严重忽视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忽视地球生态平衡而一味寻求超高消费的消费思潮和行为。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消费问题, 因为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时时刻刻都被人类的消费消耗行为所深刻影响着。从根本上来说,人类高消费、高消耗、 高污染的错误生态理念和把大自然功利化的病态生态观念是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

第三,生态经济链的不完善导致环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非互相排斥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定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是,生态经济必须是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当前愈发呈现出严峻化态势的生态危机,凸显出生态经济链的不完整性。一方面,现有的生态经济链并没有完全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对废弃物加以资源化这几条标准。另一方面,现有的生态经济链没有切实做到把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环境和资源问题的解决采用循环经济的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指导路径

第一,树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源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人们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将“人与自然相协调”核心思想作为生态哲学中的一种世界观,提倡对事物的解释和了解须采用生态学的整体意识,认为“不仅人具有价值,生命和自然界同样具有价值,包括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因此,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思想,同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促进人们群众生态文化观的养成,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第二,打造生态经济的产业链。人类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能排斥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的发展的原则,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生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有效益、有前景、有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势在必行。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等。

五、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生态思想在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上指导着人们解决生态问题,是实践过程中的行动指南,为化解生态危机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生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发展理念,主张社会的发展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前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对人类文明的哲学反思,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理论,是对生态理论的提升,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程度,人类发展进入更高水平。马克思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建立生态良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哲学最终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确把握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为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依据。只有在生态实践活动中,理论才能不脱离现实走向真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解决了现实存在的问题,理论才能通过历史的检验。只有把理论付诸实践,才能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答案。随着人类交往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在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自身发生冲突与矛盾,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差别化。解决阶层之间不同的生态利益,处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诉求,实现生态文明的融合,需要通过多种实践的形式来解决。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生态理论为起点,以生态实践为基础,破解生态危机难题。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在于实践过程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要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关键是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实践。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