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2018-10-21徐美玲
徐美玲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形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文对当前小学数学素养培养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数学核心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基本思想,让他们学会用融会贯通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思维性,学习数学对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等具有较好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让他们在民主表达的课堂氛围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实现学生素养的全面培育。
一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每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但是现在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技能。他们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他们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数学技能才能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非常不利。还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进行,他们的这种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
二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目前许多数学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学生的成绩能够体现出他们平时的练习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数学技能和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数学计算技能方面,还要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学会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如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买菜的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吃的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设计数学问题,如小红喜欢吃的西红柿4元,小亮喜欢吃的胡萝卜2元,小明喜欢吃的黄瓜3元……让学生计算一共买了多少钱的食物。然后再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平日有多少零花钱,然后让他们算一算自己的零花钱买菜够不够?买完以后还剩多少钱?由于这些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所以他们不由自主的讨论起来。数学教师可以根据现场资源让他们画出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然后自己定价,让他们自己自由挑选。通过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轻松掌握数学知识。
(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潜能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非常不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知识的由来,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如在进行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分给学生,让他们将一个角立在桌面上,并快速的旋转。然后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旋转中的扑克由平面变成了什么图形。有些学生可能会很快答出是圆,教师再让他们回答是什么样的圆,进而引出圆柱和圆锥的概念。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为了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学习到数学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假设一定的数量,然后利用已知的数据解决问题。如一个果园里面有桃樹、梨树和苹果树。梨树约占总数的1/3,苹果树约占总数的2/9,桃树约占总数的1/4。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自己设计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如可以设计成桃树和梨树占总数的多少,或者是梨树比桃树多多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课本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数学哲理,体会数学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课内外,2019,(33):136.
[2]鲁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与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