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浅谈
2018-10-21骆艳娟
骆艳娟
摘 要:语文教育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设计提问,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本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有效提问;有效性;课堂提问
一 课堂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语文教学高效进行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师能够按照课程进度完成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课堂主导者。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课堂反思、课后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课堂提问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推动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该注重问题的技术含量,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課堂提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提问可以推动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一个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时代,新课标指出,学校应该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因此在这个社会上,学生不仅要学好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在综合能力上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作为领导者,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实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大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朝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进行。
二 无效课堂提问的表现形式
(一)问题没有代表性,重点不突出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代表性,过于随意的话,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分析不出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这种提问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的气氛中,无法激发学生兴趣,进而降低课堂效率。这种随意性的提问方式显然不能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语文学习。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课堂上部分教师的提问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能将提问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相对应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其本身对于学生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印象也是巨大的,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需要借助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
(三)问题设置缺乏层次性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置缺乏层次性,不能由浅入深,深入启发学生思维。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无法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对于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东西是很多的,语文问题的设计层次性本身对于学生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三 有效提问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当性
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合理把握问题的适当性,掌握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过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又会失去思考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清晰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清晰性,主要看问题是不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需要思考的。第二,提出的问题能不能触动学生思考。第三,学生能够思考到何种程度。如果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疑虑太深时,学生就不能将之前学习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够进行高效学习。
(三)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
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合理安排问题,清楚每个学生理解问题的程度是多少。在小学阶段,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安排问题,给不同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J].语文教学通讯,2010(30).
[2]姜洪利.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华章,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