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策略
2018-10-21薄建娜
薄建娜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这一背景之下,本文首先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然后重点介绍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建构的重要条件和帮助学生培养该思维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建构策略
1引言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常态下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的研究》(JCJYC17110116)研究成果。当前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性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因为创新离不开批判,批判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课题研究表明我国的高中历史批判性精神建构尚浮于表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通过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性精神建构做进一步的总结和讨论,希望对我省乃至全国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起到一点启发作用。
2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及其涵义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在思维活动当中善于严格的估计思维的材料和具有对思维逻辑是否缜密正确的检查能力,对传统的观点具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正确的对待某一领域中前人所积累的经验或者只是,在高中历史当中则表现为对专家学者所做出的理论的大胆判断和质疑。总之,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质疑,而怀疑论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2.1怀疑论和怀疑主义
懷疑论是对当前客观世界与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表示怀疑的一种理论,该种理论对于西方思想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最早出现在希腊晚期,由皮浪创造,因此又称为皮浪主义。其主要观点为事物都是不可认识的,每种食物都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怀疑是人们产生新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现在也是谈虽哦真理的必要条件。
2.2何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一词来源于希腊,指的是提问和理解某事物的意义。批判性思维的组成部分由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前者是有意识的进行评判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倾向,能够促使个体朝着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对待问题;后者主要指进行有效批判性思维活动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3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建构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教师是振兴民族教育的根本”。因此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批判性思维,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该方面的素质,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当中是教育真正能够起到作用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课的班次比较多,但是课时较少,教师和学生频繁接触的机会不多,如果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高高在上”反而会拉开和学生的距离,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也要将每个学生都堪称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讨论有关历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在交流中因为不同意见的产生而出现的,如果只是教师教,学生听,这种“人云亦云”的师生关系绝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构。
3.2全面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师素质水平
正所谓“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的创造性的来源”,因此,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弱和教师批判性思维水平具有直接关系,所以想要建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批判性思维就要从老师开始,要求教师形成反思意识和进行反思性教学,加强自我批判性思维养成能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做好示范作用,坦率面对自己在反思中遇到的困难,不仅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成功快乐,还要告诉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当然,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可能会发生很多的错误,可能会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自己也要树立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正确面对运用批判性思维产生的影响。
3.3积极做好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成教师角色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是知识系统的建构者,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促进人。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学生再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批判性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内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怀疑既有知识的习惯和勇气,让学生学习历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历史教育在中华民族教育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4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建构的具体实施
4.1开展阅读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历史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而不是只会背诵历史课本和习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材料当中批判性的汲取有营养的内容。为此在施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披露出课文当中隐藏的疑点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出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启其批判性的萌芽;其次根据高中历史教学中所具有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阅读材料前后文的内容进行批判质疑,比如阅读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版本历史课本对其进行的不同描述,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看看专家学者们对这一历史事件又有怎样的评论;通过学生积极的讨论和交流来使其思想进行碰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训练其批判性思维,但是最终对历史知识的解释权还是在于教师,教师在听完学生讨论汇报以后,要集中的问题进行释疑,和学生一起查阅权威资料和收集信息,形成统一的答案。
4.2引导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针对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问题提问情境。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是源于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是对他人的思考结晶二次消化。以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有关的电影资料和一些历史图片,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何太平天国具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实力,可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呢?”在提出问题以后才去共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使其对整个活动具有全面认识,对于没有跟上思路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可以继续提出问题让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回答,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一起为其寻找论证,帮助其了解历史事实,进而形成对《太平天国运动》这节课的整体认识。
4.3通过习题练习
高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大量的习题练习,枯燥的题海战术对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害无益,僵化的固定答案似的试卷只会让学生遵循守旧,习惯背诵而不愿思考。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改变习题练习模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比如结合当前历史学界存在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不设置固定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让学生不迷信书本,形成开放思维,进而帮助其建构批判精神。
5结语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批判性思维是进行创新的前提,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建构批判精神是新时代教师承担的巨大责任,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积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霍银荣.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与实践[D]. 东北师范大学,2008.
[2]谭颖辉. 试论批判性思维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建构[J]. 现代教育科学,2011(11):143-146.
[3]杨竹芬,刘耀书. 论高师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 学理论,2016(6):218-219.
[4]刘惠珍. 论高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