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
2018-10-21毛婷婷
毛婷婷
【摘 要】目的:观察体位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随机数表法分2组,均给予常规外科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n=28)患者取抬高床头30°卧位,而研究组(n=28)患者取床头抬高40°卧位,比较两组术后24h、48h、72h的ICP、CPP变化状况。结果:研究组术后24h的ICP值(9.84±1.76)mmHg、术后48h(13.95±2.36)mmHg、术后72h(13.21±2.63)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4h、48h、72h的CPP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取床头抬高40°卧位可显著降低其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床头抬高;不同角度;颅内压;脑灌注压
重型颅脑损伤(TBI)为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颅内压增高则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受创后多会出现脑细胞肿胀、血脑屏障受损,进而发生脑水肿,脑体积变大而使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脑代谢功能障碍,脑灌注压降低、脑疝形成等后果,严重的还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主要采用开颅清除血肿、脱水等方法降低颅内压。但有研究报道[1],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降低颅内压均需依赖患者自身内环境调节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这种内环境调节则与周围环境、患者体位等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为观察体位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特选择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患,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表(GCS)评分均≤8分,且患者术后去枕平卧位测量的颅内压水平>21 mmHg,无高血压病史;排除伴颅内动脉痉挛和狭窄,躁动无法配合临床工作,或因病情需要无法取头高体位者。应用随机数表法把56例患者分2组,对照组(n=28)中男女比例17:11,年龄27~56岁,平均(48.43±4.02)岁;研究组(n=28)中男女比例15:13,平均24~57岁,均龄(48.91±4.22)岁,两组基本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性外科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加强患者意识、瞳孔变化情况,并密切观察其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②密切监测患者脉搏、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③加强患者颅内压监测;④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痰液排出;⑤保持患者床单、身体皮肤清洁干燥,并为患者提供气垫床以预防压疮;⑥对于无法进食的患者经胃管给予肠内营养以进行营养支持。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并将其床头抬高30°,而研究组患者取平卧位,头位抬高40°。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的颅内压、灌注压变化情况。主要采用美国强生颅内压监测仪测量患者去枕平卧位的颅内压(ICP)水平,并通过心电监护仪获取平均动脉压数据,以此来计算脑灌注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计数数据经x2检验;计量数据经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术后24h的ICP值(9.84±1.76)mmHg、术后48h(13.95±2.36)mmHg、术后72h(13.21±2.63)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研究组术后24h、48h、72h的CPP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压增高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效控制患者颅内压稳定是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临床控制颅内压增高的手段有脑室引流、高渗治疗、轻度过度通气等,但按照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第四版)中要求在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前,必须要先对患者给予基础治疗、护理以保持颅内压稳定,其中,良好的体位护理是降低颅内压的基础。也有文献报道[2],颅内压增高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能够有效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稳定,利于降低病患的致残率、病死率。然而,对于重型颅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患者采取何种最佳体位目前仍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为探究不同体位变化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分别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和40°,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24h、48h、72h的ICP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患者术后24h、48h、72h的CPP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与张华[3]的研究报道类似。这有可能是受重力影响,床头抬高40°较抬高30°更有利于患者脑脊液向脊髓处流动,利于脑脊液容量锐减,脑内静脉压下降,进而降低颅内压。与此同时,头位40°有利于上半身的血液转移至全身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保证脑血供充足,有效维持脑灌注压。因此,与头位抬高30°相比,头位抬高40°更有利于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提高其灌注压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丽,许红梅,王梅林.体位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12):4373-4374.
[2]汪慧娟,郑红云,袁强,等.体位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9):1197-1199.
[3]张华,肖立,高燕飞.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体位变化对颅内压及脑灌注压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4):132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