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教学在情感体验中走向高效

2018-10-21张静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8年52期
关键词:激发情感

张静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三者的协调与沟通。在情感上提前准备,丰盈教师的情感世界,培植学生的情感因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文本上精心诠释。遵循教学规律,设计认知的小台阶;关注文本细节,捕捉情感的触发点;尊重儿童文化,铺设想象的大舞台。在充分的体验中,力求实现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共鸣,从而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激发情感  诠释文本  注重体验

《文心雕龍》中提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叶圣陶也认为:“要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亲。”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可见情感对于阅读而言何其重要。

一、给情感一个准备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对象只有同大脑中已有概念和贮存的信息相互和谐共鸣时才能产生美的感受。否则人们就会无动于衷。”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师生首先必须做好情感的准备和铺垫。

(1)丰盈教师的情感世界。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从学生身上可以看到教师的影子。从某种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课堂。俗话说:“欲休其身,先正其心。”教师自己首先要能静下来,钻进去,积蓄内力。然后才可能激情饱满的引领孩子亲近课文。听薛法根老师的课会发现他自己总是先为文章所打动,我想没有对文本倾入满腔热情,《爷爷的芦笛》一课就不会上的如此生动。

(2)培植学生的情感因子。白金声老师在介绍他的备课诀要时说要进入三个角色:一是进入学生角色;二是进入作者角色;三是教者角色。儿童的世界带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观察世界、阅读文字、理解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鉴于此,他说“每次上课,都要反复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哪几点?学生会以什么方式理解课文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情感特点。”他特别强调每个老师进入学生角色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必须有一颗童心。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努力建构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于永正老师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能蹲下来看学生,能用学生爱听的话拨动学生的心弦。他喜欢与学生“唠嗑”“套近乎”,在不经意间,消除了师生间的隔膜,从而进入了学生学习情境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教师必须真心的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耕耘,用自己的行动去示范,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

二、给文本一个诠释

积极的情感体验应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之上,只有建立在对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有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对文本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是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体验的。

(1)遵循教学规律,设计认知的小台阶。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中心向外延逐步延展,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的认知设置一个个小台阶,用不同的阶段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如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给学生看视频材料,为学生体会丹顶鹤的色彩美、形体美提供帮助。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时,课前推荐学生去读《小桔灯》《寄小读者》等,感受冰心“爱的哲学”,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文本风格。

(2)关注文本细节,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教育不能忽略细节,对文本的理解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字词的把握与品味,让学生依托具体的文字,构筑生动的形象,力求产生思维冲突,触动情感地带。孙双金老师上《白鹭》一文时,抓住“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一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更是千古流传。用好一个字往往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样读好一个字也能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感情。它能成为突破文本的抓手,起到以点带面,催发、生化的作用。

(3)尊重儿童文化,铺设想象的大舞台。教师不仅要了解文本世界,更要洞悉学生的世界。儿童有其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对于同样的内容可能会产生与成人不同的认识。教师应学会从儿童的视角看问题,学会移情,尊重他们,鼓励他们。王崧舟老师教学《二泉映月》时,让师生静静的听曲,想象阿炳苦难的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场景,体会名曲的震撼。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将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文本内涵,激发创造的热情。

三、给体验一个过程

体验可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形成一种交流,达成一种默契。对于知识能力人们一贯重视,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一定的意识。但过程和方法人们却常忽略掉。人们往往只看结果,不问来路。过程和方法不仅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其本身也是重要目标之一,我们应给予其相应的地位。

(1)提倡有感情的朗读,重视语感培养。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生动的朗读能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入至亲的境界。教学《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在《希望的田野》的欢快乐曲声中,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很好的诠释了诗歌的画面。在学生面前仿佛出现了丰收的果园,浩瀚的海洋;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听到了鸟的欢叫。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的流入学生心田,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2)进行有质量的交流,开展心灵对话。教师应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在师生间开展交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感受。让阅读课成为智慧碰撞的地方,成为情感交融的场所。当然,交流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倾诉,也要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启迪与教育,学会在别人的肩膀上起跳。对话不仅有与文本、与师生的互动,也包括与学生自我的交流,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两个“我”中进行对话。

(3)开展有限度的延展,进行合理整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适当的延展与整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我们要积极地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不断与生活融合。用丰富的生活经历,多元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应加大对文本的整合与提炼工作。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莫高窟》都是介绍风景的。教师可进行适当归纳,给予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这类课文。教师也可借机组织学生进行景物类小练笔,带领学生去发现家乡、校园的美景,感受生活的多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三者的协调与沟通。在情感上提前准备,在文本上精心诠释。力求实现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共鸣,从而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情感熏陶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11)

[2]王小军.培养文本解读能力,提升语文教学品位[J].现代语文,2015,(6)

[3]龚晓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教育科研,2017,(6)

猜你喜欢

激发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小学作文情境教学浅探
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谈谈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策略
教给学生有生命的语文
浅谈如何在课堂上提高阅读能力
课堂因朗读而精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