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2014-09-30陈兰
陈兰
内容提要:打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的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滋有味。激发学生情感,揣摩品味语言,拓展想象空间,使学生情感体验更丰富,感悟语言更深刻,想象空间更开阔。让学生长期浸润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关键词:激发情感 品味语言 拓展想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积极地投身实践。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体现出新语文的特色:人文精神、语言感悟、自主探究、激励性评价……都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投入,情绪高涨,无论是品味语言还是感情朗读都有滋有味,给人一种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的畅快感。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界一种多么可喜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课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若能长期浸润在这种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情感体验不断加深,语言能力充分锻炼,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其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不断提升。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加强研究并不懈努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何谓语文味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和谐统一。
语文味的内涵和外延,强调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陶醉的、忘情的快感。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情感、思维、语言都充分调动,充分发挥,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师生是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学习活动。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文化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去体味、感悟眼前的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从而成为学生盼望的、能从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学堂。
二、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要求教师要调动多种手段,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情投入,并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有滋有味。
1.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也不例外。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的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情感。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由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教学中,教师调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煽情”也特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是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一味激情四射就有过火之嫌。
激发学生情感,首推创设合适到位的情境。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了,学生情感自然被激发出来了,多媒体声、光、像、图等融为一体往往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的激情导语的渲染,也很能调动学生,教师亲切的形象指引,动情的言语诱导,极易将学生带入到文中的情境中去。这正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情感得以激发,自然就沉浸到课文学习中去了。
一位教师教学《七颗钻石》一文,课始播放课件,配以师动情的描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发生过一场特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请看,大旱后大地一片荒芜。此时此刻,如果你处在这种境地,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在此,教师利用多媒体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场景,画面上大地的干涸、荒芜,人们对水的渴求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学生心中对当时的人们产生极大的关注。通过创设情境,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效果。
激发学生情感还可采用其他手段,情感朗读,音乐渲染,课本剧表演等等,一位善于“煽情”的老师或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互相揉合,总能利用合适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味。
2.揣摩品味语言,以感情朗读促语言品味,熏陶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鉴赏作品,首先需要细致揣摩品味文中语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强调语言感悟重点在品味涵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仔细品味,读悟结合,自然就能纲举目张,辐射全文,从而对文意取得更深的领会。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加深学生体验,朗读促进学生理解,朗读内化学生情感,朗读凸现学生感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曾听一位老师这样上《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一开始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再则教师动情地朗读,学生的听觉和心灵得到震撼。在反复的模仿、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读出了感情,领悟到了诗歌的主题,把妈妈的爱深深烙在了心里。
3.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文本蕴含,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
我们的语文教材往往都蕴含非常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些地方文本语言显得有些简略,内容却有较大的想象空时,这就是文章中的“空白点”。教师要努力寻求这些“空白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丰富语言表象,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填补文章空白,想象情景说话,在很多课文中可以进行训练。这项训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之中,领悟文章主旨。有时我们还可以设计想象说话来渲染情感,提升认识,激发创新思维。《甜甜的泥土》一课在学生已充分认识到王小亮的妈妈对他的关爱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了小亮,可惜啊,虽近在咫尺,母子却相见无期,小亮是多么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啊,假如你是小亮,当你跪在甜甜的泥土边上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你想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请你马上展纸把情感写下来,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情,要吐真言诉真情,写作《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情感又一次得到熏陶,对文中表现的爱理解更深了。
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独有的“语文味”。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享受到语文课堂的愉悦,在和谐轻快的环境中展开语文学习,也才会产生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艺术境界。我们仍需要不断加强研究,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如磁铁般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磁场效应,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语文能力充分锻炼,语文素养全面提升,那正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上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