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导师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1李德松
李德松
學生发展导师制是基于学分制、学院制下诞生的一种授课模式,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学生发展导师制的应用历程并不长,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将学生发展导师制应用在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针对该种制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学生发展导师制的概念
关于“导师制”,最早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私学与书院,在古时被称之为“师儒训导制”。现代化的导师制度可以追溯至英国,是一种高层次的育人模式,强调在导师、学生之间构建“师徒”关系,由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品行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帮助他们安排学习计划,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也是世界多个国家广泛采用的高等教育模式。本文提出的导师制是基于《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的“导师制”,作为教师,需要承担班主任、生活顾问、任课教师的角色。
学生发展导师制,即由学生方面聘请校内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需求,应用自身知识与经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实现个体化发展。个性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也是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学生发展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的诠释和体现,其优势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生发展导师制与传统授课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教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走进学生的内心。
发现学习优势
实施学生发展导师制可以发现个体的优势,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发挥出自己擅长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能。
重组教育内容
学生发展导师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非智力因素,强调对学生的习惯、方法、心理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安排时间,培养主动学习精神,继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生发展导师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制定导师制工作计划
学生发展导师制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而这一制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领导是否重视。为此,需要成立专门的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与学生发展体育导师制相关的会议,完善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学生发展导师制的导师职责、组织形式、配套制度、评价考核展开专题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学生发展导师制上,师生之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而是转化为双主体,在这种关系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工具,导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学生喜欢的体育授课方式。根据调查显示,高中阶段的学生习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体育知识,教学方法可以是游戏法、竞赛法等,在具体的授课方式上,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
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提高体能,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观念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锻炼、合作锻炼机会,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己。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让8人左右组成一个小组,与导师共同构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之间要具体明确的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体育学习计划,不同学习共同体之间要注重交流、协作,在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提高各自的体育学习能力。
构建完善的学习档案
学生发展导师制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建立专门的体育学习档案,体育学习档案要记录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的身体素质、体育爱好、体能情况等,档案内容要做到记录翔实、长期进行。这样,在针对每一个学生来分析时,即可做到“对症下药”,提高指导的针对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分析学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他们制定出有效的个体化解决方案。
强化导师的职责
高中体育学生发展导师制与大学专业导师制是不同的,除了加强体育指导外,还要做好思想政治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
此外,还要强化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2次以上的锻炼指导,不定期地与其沟通、交流,以解决学困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收集学困生对教学、训练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总结。
落实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科学与否对于学生发展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激发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在这一方面,需要出台相应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定量考核+定性考核的模式,综合考核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导师以及作为教师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并与教师本人的年终评优评先以及绩效奖金挂钩。
结语
学生发展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强化学生发展导师制的实施作用,需要做好实施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实施切实可行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细则等,从而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