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018-10-21项光信
项光信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是比较具体的,即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和熟练地把握计算原理,灵活地掌握计算过程,拥有脱口而出迅速合理的判别能力。如何达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广泛的练习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来实现。
重视口算的训练,注重计算技巧的教授
很多家长或者教师都认为,学生只要会口算,只要能算得准,速度倒是其次,它对数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完全是谬论,口算能力是有着巨大的价值的,在以后的任何一门理、工科的学习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和数字打交道,心算、口算的速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而每一次考试都有时间限制,运算速度上去了,时间就相对多了。千万不可盲目自大地认为口算容易学,实际上恰恰相反,学生在刚接触口算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感觉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但是一做就错,在学习时就觉得枯燥无味,觉得自己掌握了,但实际上对口算的理解根本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题,出现错误后,也不去认真纠正,觉得“自己太马虎了,下次仔细一点就行了”。还有,很多同学把口算和笔算混为一谈,认为这都是同样的计算步骤,没有必要去练习口算,只要学会笔算就好了,将口算训练自发地改为笔算训练。
口算要求的是学生大脑瞬间的思维活动,而笔算仅仅练习学生对于算法的熟悉程度。在此,给予各位一些提高口算速度的参考方案:首先,要勤加练习,熟能生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面对教师给出的计算口诀时只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要想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还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勤加练习。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技巧的教授,一定的计算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节省计算时间,同时对学生自身来说,计算正确率也能得到提升,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小组合作教学,学习计算的算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对新的知识点的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圆周长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最后对学生所得出的方法做总结,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不足进行补充。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度,也使得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上,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新的计算法则进行理解与记忆,把重难点进行拆分解体,逐条逐点进行解析,使学生能够简明了解、深刻记忆;此外,要重视计算技能的定点强化。在平时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当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练习的分布。尽量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寻找到属于自身的计算弱点,进而针对自己的薄弱点有目的地深入练习。
其次,还要注重计算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指导学生对口算、心算以及某些有技巧性的简易计算公式进行练习。例如对于乘法口诀表的掌握,就应当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在课堂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需要运用口诀表的事例,也可以要求学生進行口头计算。
最后,要求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培养。有些题目不需要精确的数值,这时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估算能力。例如多位数乘法,要求学生可以准确指出结果的个位,也可以利用估算的方式对平时的练习题目进行检查,让学生逐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便捷应用,进而养成估算的能力。
课堂游戏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什么样的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什么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又不引起同学们的排斥?游戏活动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在为学生设计课堂游戏活动前,这些都是教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班级。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在设计游戏和活动时,需要深刻了解自己班内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班上的学习风气等,再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课堂上所用的游戏活动,这样可以使设计出的游戏和活动有效且有趣。
例如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上,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除了考虑学生年纪太小,对于新知识,特别是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缺乏能动性外,我还在班内进行了几次摸底测验,根据摸底测验的结果,然后结合班干部的反映,对全班的大体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这些准备工作耗费了不少时间,但这对之后课堂上游戏活动的设计和运用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我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的学习上缺乏耐心,但天性使然,他们在对新东西的接受上却有着超越其他年龄阶段的渴求,而且他们的思维有跳跃性,没有成年人的僵化,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为此我在课堂的游戏活动中,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场景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生活中的感觉,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进行口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预算和计算进行实效的评估。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更加清楚、轻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杜绝马虎心理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最终取得课题研究和实际研究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