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不散
2018-10-21陈美玲
陈美玲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复习教学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提出“四策略”,一是“整合”策略—— 串联信息,整合单元复习内容;二是“沟通”策略——寻找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三是“聚焦”策略——针对困惑,引发思考分析说理;四是“提炼”策略—— 数形结合,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数学复习课,应类比于散文的“神不散”的特点,围绕着一条主线,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解答方法的优化,让孩子在一节课里有最大的收获。
“形散”,即指复习教学组织形式可多样化,开展实验、操作实践、小组讨论和抢答比赛等孩子们喜欢的上课形式,这样可以让复习更趣味和活泼。
“神不散”,即指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呈现,让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揭示知识的数学本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那么,复习课又如何做到“神不散”,可以让复习课上得更深刻、更有数学味呢?“整合”“沟通”“聚焦”“提炼”是四个有效的策略。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相关复习内容,来谈谈如何在复习教学中做到主线分明,形散而神不散。
整合策略——串联知识点,让学习内容系统化
单元教学内容多,复习时如果按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块一块来复习,就显得零散、杂乱。那么,有何对策?“整合”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用整体的眼光把一些零散的知识或信息组合在一起,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串联,形成有条理、有递进的一个整体。
横向整合,贯穿全课
《整理复习:比》这节课主要复习“比”的相关知识,横向看,包括比的意义、比与除法的关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化简比、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和按比分配等内容。复习时,可以紧紧围绕“比”的知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串联复习要点,设计六条信息引入并贯穿全课。
1.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
2.观音山梦幻陆世界,1张门票70元,总价和数量的比是70∶1。
3.爸爸体重和东东体重的比是60∶35。
4.深圳“世界之窗”,园中微缩景与实景的比为1∶3。
5.乘坐厦门地铁一号线,全程45千米,大约需50分钟,地铁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5∶50。
6.一杯蜂蜜水,用蜂蜜和水按1∶9调制而成。
以六条信息为主线,巧妙地串起“比”的复习内容,自然地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分类,回顾比的两种情况——两个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同时,这六条信息串联了比的其他相关知识,让整个单元零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把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横向整合,用一条线索贯穿整堂课的始终,使一堂课的其他板块的内容互相联系,让课堂流畅、完整、浑然一体。
纵向整合,考虑关联
《标准》指出:“一些知识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相同的内容领域,也体现在不同的内容领域。”复习时,复习内容的素材选取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选取“比”的复习素材,可以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做整合,设计以下题目:2个底面积相等的长方体,一个高为4.5dm,体积为81dm3。另一个高为3dm,它的体积是多少?常规方法是先求出底面积,再求高为3dm的长方体体积。此外,可以继续引发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也可以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先求出两个长方体高的比是4.5∶3=3∶2,在底面积相等的前提下,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之比也是3∶2,因此,81÷3×2=54(dm3)。这样纵向整合,让学生体会到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在交流、讨论中帮助学生很好地对原有的思维进行拓展。
纵向整合,我们要注重处理各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整体知识进行关联分析,从局部到整体地去把握与實施教材。这样,学生对散点的知识才会有整体的结构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沟通策略——寻找联系,自主搭建知识网络
复习本身就是一个“串点成线”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有机整合的基础上沟通,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框架。
学生借助六条信息,回顾复习了“比”这一单元中关于求比值、化简比、比与分数的关系、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应用等知识。那么,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排列,形成知识的网络。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可以很好地梳理知识。在交流环节,学生可以上台来当“小老师”,先根据知识间的联系,随机移动原来散乱的知识点,重新排列。在移动的变化中,清晰展现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再用简单的符号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搭建出关于“比”的知识网络。学生自主搭建知识网络,通过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和发现,形成知识条块关系的结构关联,从而对“比”的知识实现结构化的认知,如下图所示:
沟通策略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法,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聚焦策略——针对困惑,引发思考分析说理
一般来说,一个单元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教材所提供的整理复习课的内容总体来看比较笼统。那么复习时,是面面俱到,逐一将各个知识列个遍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复习缺少针对性、层次性,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会造成学生对复习的厌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可以针对学生的困惑,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说理。
聚焦重点,澄清模糊
通过复习前测,发现学生会混淆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求比值”和“化简比”,还存在概念、方法上的模糊认识。由此,可以“聚焦”学生的困惑,收集出示学生的错例,引导学生从“错在哪、为什么错、如何改、以后要注意什么?”等方面进行反思。
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说理,学生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概念进一步清晰,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而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并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同时,分析中优化了方法,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要注意养成观察数据特点的习惯,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求比值。在学生交流、总结的基础上,借助板书清晰呈现两个概念的区别,借此解决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存在的模糊认识。
聚焦关键, 点拨启发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思维受阻,一时难以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聚焦认知的关键,在关键处点拨启发,疏通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产生“顿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中,我出示了一道思考题: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大长方形的,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大长方形和小长方形的面积的比是多少?
若是直接将∶=5∶9,明显错误,因为大长方形面积不会比小长方形面积小。学生独立思考、初步交流做法后,我点拨启发:这题的关键是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可以把重叠部分看作单位“1”,以它为标准,大长方形面积是重叠部分的9倍,同理,小长方形面积是重叠部分的5倍。所以,大、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9∶5。当然,也可以分别把大长方形面积或小长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写出比,再化简比解决问题。
通過交流,学生发现三种不同的做法结果都是9∶5,不同解法的关键都是找准以什么量为标准,就把这个量看作单位“1”,凸显找准单位“1”的重要性。
聚焦难点, 寻找突破
在复习课中进行拓展练习必不可少,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这对大多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例如,解决这样一道题:
一条马路长200米,小亮和他的小狗分别以均匀的速度同时从马路的起点出发。当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然后小狗返回与小亮相向而行,遇到小亮以后再跑向终点,到达终点以后再与小亮相向而行,直到小亮到达终点。小狗从出发开始,一共跑了多少米?
此题题目叙述长,一下难以找到数量关系,该如何入手?可以引导学生从几处寻求突破:一是不要将注意力放在小狗来回走上;二是从“当小亮走到这条马路一半的时候,小狗已经到达马路的终点。”这个条件入手,寻找突破口,发现小狗速度与小亮的速度这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即 2∶1,也就是小狗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三是关注时间,他们所走的时间一样,由于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小狗的路程是小亮的2倍,小亮走了200米,那么小狗就走了400米,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聚焦”的策略,关注学生曾经在学习过程中有错的、掌握得不太好的“卡壳处”, 关注那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注重突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分析,实现认知重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中有效地应用,学会自我检查、自我判断和自我总结,经历理解、反思和构架的学习过程,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提炼策略——数形结合,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华罗庚教授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渗透这一重要数学思想,让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富数学意义,让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具数学味,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例如,“比”的复习教学,我设计以下题组练习:
调制一杯蜂蜜水,蜂蜜和水按2∶9调制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水多少毫升?
1. 如果调制220毫升蜂蜜水,列式:______________。
2. 水比蜂蜜多用了140毫升,列式:______________。
3.蜂蜜用了20毫升,列式:______________。
交流时,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当小老师讲解分析“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且不能仅仅停留在列式正确上,还要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第2个条件在不断变化,有什么解题诀窍呢?”通过以形助数,将已知具体数量与线段图中的对应份数联系起来,进行标注,直观明了(下图为第2小题示意图),帮助做错的学生弄明白:要将题中所给具体数量除以对应份数,首先求出每份的数量:140÷(9-2)=140÷7=20(毫升),再乘所求量对应的份数:20×9=180(毫升),解题的方法与诀窍就是“找对应”。
解题需要一定的方法。通过题组的设计,并利用线段图等直观方法,清晰地分析与比较数量关系,从而有效沟通了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数形结合,提炼了“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金钥匙”。
“提炼”的策略,可以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回顾刚才的几种分析或者解法,你能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我们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分析过程进行提炼,渗透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结语
散文犹如放风筝,既要乘风凌云,又要一线相牵,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同样,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复习课,既要目标明确,又要开放生动。以上“四策略”,不是独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理清复习教学的逻辑结构,聚焦重点难点关键,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复习课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形可散,神不可散,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全身心投入课堂,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学会学习,让复习课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