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灵动之词句 品文章之精妙
2018-10-21沈利勋
沈利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要求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文章中一些灵动之词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感受文章的精妙。
换句辨析,体会文章之精妙
有些词句,初看不是很重要,学生往往也不会注意。这时,教师就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用换词辨析的方法揭开这些字词神秘的面纱。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的好习惯。
《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李时珍师徒因察访药材错过客店,后来看到一座破败的古寺。这时李时珍对徒弟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文中这句话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但细细品读就能从这句话中读出很多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试着把这句话改成“我们只好在这里住上一夜了”,然后通过多次品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联系上下文,深深体会到一个“就……吧!”反映出李时珍师徒夜宿野外已是家常便饭,内心没有半点对恶劣生活条件的埋怨。我们仿佛也听到李时珍的潜台词:别再浪费时间找其他住宿的地方了,只要能住就行了。
所以文章中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实际上反映出了李时珍始终把修订《本草纲目》放在第一位,一心扑在医药事业上,而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好劣并不讲究的崇高精神。
巧用追問,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对于有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但也普遍存在着浅尝辄止的问题。这时,如果采用追问的教学方法,就能引发学生更多不一般的见解。
如讲解《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 “李时珍和徒弟一边喝水,一遍啃着干粮”这一句时,学生都能抓住“啃”这个关键词,也都知道“啃”是一点一点咬下来的意思。但仅仅停留在这个要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这个字中去探究“啃”的原因是什么,从“啃”字中体会到主人公什么样的高尚品质。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文章作者用‘啃字说明了干粮怎么样?”在学生了解到干粮硬之后,我趁热打铁,又问:“那干粮为什么会这么硬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联系上文,是因为李时珍经常在野外,食物被风干了;也有的说是因为李时珍察访药材时专心致志,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干粮放的时间久了就自然变硬了。我再次追问:“从食物风干、干粮放的时间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终于体会到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条件的艰苦以及他对医药事业的执着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一个小小的“啃”字,通过教师的追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深刻性、精妙性,更让人感受到了李时珍的光辉形象。
拓展想象,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合理恰当的想象不仅可以让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生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当学到徒弟庞宪回答李时珍的话,即“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这一句时,我就紧紧抓住“挺”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你们觉得李时珍在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可能要‘挺过哪些苦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冬天的野外格外寒冷,北风呼啸,李时珍冷得直打哆嗦,但他还是挺过来了;有的说,夏天李时珍察访药材时,由于天热,带的水喝光了,他只好忍受着口干舌燥的煎熬,挺到客店休息时才喝上水……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想象,描述的一幅幅感人情景既合情又合理。在想象的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学生对李时珍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一个“挺”字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更让人体会到了文章的精妙。
运用表演,体会文章之精妙
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同时,通过对表演是否准确到位的评析,又能让学生品味到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与精妙。
在《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当教到“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这一部分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这部分内容进行上台表演,然后要求台下学生睁大眼睛,看看表演得怎么样。当一个学生表演完后,台下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看‘叶子的时间太短,体现不出‘一阵这个词。”有的说:“他看‘叶子的眼神好像不认真,体现不出‘端详这个词。”还有的说:“他嚼的速度太快了,体现不出李时珍一边嚼一边思考的状态,自然让人感觉句末的‘若有所悟依据也不强。”通过这样的表演和评价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李时珍谨慎负责、敢于尝试的精神,从而对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佩服不已。
结语
一个字的理解可以是各不相同,一句话的情感体会可以是丰富多彩。只有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