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
2018-10-21胡良军
胡良军
特殊儿童的生活能力、智力水平和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普遍弱于正常儿童,因此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应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下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几种方法:
教学环境生活化,教室即是家
因特殊儿童区别于正常儿童,所以他们的心理也同样更敏感怕生。若让他们面对四周白色的墙壁、黑色的黑板、冷冰冰的桌椅,一定很难有安全感,此时,教学环境生活化就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将教室布置得温馨,营造他们熟悉、感兴趣并与知识相关的环境,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自然真实,感受到在家一样的安全感。比如,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挂上日历、时钟,让孩子们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每天都是崭新的;可以设置“天气角”“季节角”,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挂上不同的图片,让孩子们感受世界的千变万化;可以设置“读书角”“电影角”,定期给他们看合适的书籍和电影,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亲自布置教室,在培养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这里的主人。
教学材料生活化,实物更贴心
特殊儿童在学习中记忆能力差,注意力很难集中,而语文学习又需要具备很好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地引导,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排斥。作为教师,此时将生活实物导入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特殊儿童的理解能力虽差,但形象思维很好,对实物的接触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加强他们的感官刺激。
例如,在《炊具》这一堂课上,课前准备好筷子、叉子、勺子、碗、小锅以及其他一些简单的厨房用品,让学生们感到既新鲜又熟悉,他们不但会发现这些都是平时家里做饭吃饭的工具,又会惊讶于这些工具竟然真实地出现在课堂中。从眼前的实物引入教学,能够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们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渴望学习。将语文学习归还给生活,告别乏味的课堂,寓教于乐,不但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轻松。
教学内容生活化,演绎教学更有趣
很多特殊儿童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知识或者新鲜的事物,如何能让孩子主动并且有效率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值得我们注意与钻研。有趣的教学内容会瞬间让学生产生“有意思”“想试试”等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其产生对外交流的冲动和欲望。因此我认为,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扮演课文中自己想扮演的角色,然后为其详细解析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再指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去表演,這样无论是作为观众的孩子,还是作为表演者的孩子都会觉得趣味横生,都会跃跃欲试,同时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学会与大人交流和展现自己,从而轻松地了解学习内容并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
教学方式生活化,关注每个学生
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一定要改变的就是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严师”形象,从事特殊教育者更要做一个细心温暖的陪伴者和倾听者。特殊儿童心理敏感脆弱,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或许不经意间就会有变化,作为教师,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的细微改变,及时排解他们心中的沮丧,与他们分享快乐,用心感受他们的世界,让孩子们知道,任何时候,你与他们在一起,你愿意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如此,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分享。
教学过程生活化,掌握基本生活知识
培智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生活,掌握生活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将一些生活常识、物品使用技巧融入其中,使其更具生活化,能极大地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生活舒适度,并提升其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例如,我们在教授学生《电冰箱》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超市中,通过实际操作教授学生电冰箱的使用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轻松、很高效地教会学生使用电冰箱,这恰恰实现了其核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生活化,让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
我们知道培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让这些特殊儿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行动力上。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书面学习,更应该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实践中去应用所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相关文章,带领学生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告别纸上谈兵,使学生充分理解后将其转化成一项生活技能或生活经验。
结语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故。我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如今,培智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的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孩子,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够走向社会,进行正常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