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发展理念下高校党务干部激励机制
2018-10-21吕毅
吕毅
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党中央也做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次伟大创新。高等学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时代重任。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第二十三次全國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务工作队伍,是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2016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党务工作亦应多一些党建方面的行家里手。
构建高校党务干部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的党务干部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师生,把高校建成全社会的道德高地的历史重任。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高校党务干部工作队伍的紧迫性
2013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 年 7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及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4 年 6 月,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指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2014年10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下发了《北京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这一系列文件都表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对目前新形势下在高校发展党员,以及加强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而只有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务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升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严格组织发展程序,把握好新党员的入口关,加强积极分子培养和预备党员的再教育,才能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形势下高校党务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务干部除了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业务知识外,更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一是扎实的学习研究能力。目前,党务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增多,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务干部,要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善于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新生事物,要勇于探索,利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开展查阅文献、走访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是准确的判断决策能力。党务干部的工作对象是人,对工作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保证党务工作的时效性、主动性和超前性。面对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果断决策,才能有效地控制大局,让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三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党务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面临的问题都比较复杂和烦琐,而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保证党务工作良好运行的基本前提。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指能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只有处理好党内外的关系、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任务与眼前任务的关系,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四是突出的开拓创新能力。不论在理论抑或是实践上,高校党务干部都要通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拓展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把优秀经验“本地化”,把实践认识“理论化”,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党务干部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管子·立政》指出:“凡将举事,令必先出。日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管理的目标才有可能达到;人的积极性和发挥最大的潜能,离不开有效激励。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给激励做过如下结论:“如若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若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发挥到80%,甚至9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使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对象达成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务干部的学历、能力和人格魅力对提高党建工作有效性至关重要。为了解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现状,作者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体育学院等八所市属高校中面向各级党务干部发放了调查问卷。发出问卷260份,收回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50份。问卷内容涉及党务干部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等自然情况,对目前工作满意度的判断,与从事教科研等其他工作同龄人的比较,以及对构建激励机制内容的选择等。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几个问题。
“重硬件、轻软件”,党务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调查的几所市属高校党务干部35岁以下占35%、36~45岁占30%、45岁以上占30%;60%的党务干部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从事党务工作10年以上的占70%;中级职称占60%、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20%。
“重使用、轻培养”,党务干部队伍缺乏规划
根据目前党务工作中问题的调查内容显示,50%以上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55%认为“工作缺乏活力,缺少教科研机会”, 60%认为“晋升困难”;在“工作满意度”方面的调查中,70%对“学校提供的进修和深造机会”不满意;与同龄人在“工作成就感”“晋升渠道”“工作前景”几项内容的比较中,50%以上都认为与同龄人相比有差距。
“重要求、轻关怀”,党务干部职级待遇偏低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党务干部的提升、发展和出路问题不够关心,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在调查中,55%认为“工作琐碎,业绩得不到量化肯定”;95%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建立党务干部激励机制”。针对激励机制的内容,65%希望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交流、晋升的主要依据,60%希望提供职称评审渠道。
构建高校党务干部激励机制的思考
针对目前高校党务干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应从高校的实际工作出发,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着力建设好党务干部这支队伍,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革“创新”考核评价制度
缺乏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无异于“大锅饭”。科学的评价机制对调动党务干部创造良好业绩,充分挖掘其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应建立客观性、可比性和时效性的目标任务体系,较全面地反映党务干部的综合表现;考核评价标准既要重素质,也要重能力;既要看工作成效,也要看工作作风;既要看领导的评价结果,也要注重同事、服务对象的评价;考核方法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过程的付出,减少急功近利的思想。考核结果是考核评价的最终体现,要将结果与他们的职务升降、工资奖金待遇及交流培训等直接挂钩,做到褒有章、贬有据,真正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根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考核责任制,可以明确责任、规范程序、严肃纪律;也可以更科学地衡量党务干部的工作成果,对于优秀的党务干部是一种肯定,同时对工作消极的党务干部是一种鞭笞。
“协调”拓展选聘晋升渠道
一方面要让党务干部有政治发展空间,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为党务工作提供持久的工作动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合理设置党务管理岗位,界定各级各类党务干部的岗位职责,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的原则,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同志选配到党务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对那些能力强、有本事、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务干部,优先予以提拔重用,激发党务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内在动力。充分考虑干部的责任、能力、年资等因素,合理安排其职务和职级,让每个干部都能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各安其位。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为保持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提供后继保障;另一方面在职称评聘中,充分考虑党务政工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分类的办法妥善解决党务干部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问题。鼓励有志从事党务管理的年轻干部走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储备培养一批党务专家,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营造“绿色”的人文环境
党务干部并不是高校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群体,要尊重党务干部个人的需要、兴趣、价值、尊严和合法利益,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充分关怀党务干部,使之充满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激发他们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为此,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各级党务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并落到实处,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帮助,使广大党务干部从内心升起爱岗敬业的情感,情真意切地投入工作中去。
建立“开放”的教育培训制度
培训是职业管理的手段,是改变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应建立以“学习培训、岗位轮换、实践锻炼”于一体的党务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引导党务干部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活动。一是要健全培训内容。坚持按照不同层次干部开展分层次培训,完善政治理论、现代知识、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培训内容;二是要完善培训方式。坚持“带着问题来学习,拿着成果去实践”“做研究型学员,上研究型课程”的培训理念,完善“学习、研究、实践”三结合的新机制;三是要拓宽培训途径。积极拓宽各种渠道,为党务干部实践锻炼提供机会,有意识地选派党务干部到对口支援地区或兄弟院校挂职学习,不断加大优秀基层党务干部的交流轮岗和挂职锻炼的力度,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理论知识水平,适应新时期的党务工作。
“共享”薪酬奖励制度
激励制度能够激发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也同样能让更多的党务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在人才成长的动因中,物质激励所体现的利益驱动在所有的成长驱动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是最基础性的驱动力。因此,应适度提高党务干部的薪资待遇,保证他们的收入与本单位其他系列人员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同时也应该根据岗位性质,适当提高最基层党务干部的工作补贴,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既要大力实行贡献与报酬相匹配的物质激励,综合运用工资、津贴、奖金等物质手段创新个人收入分配机制,使之与绩效挂钩,体现党务干部对自身工作报酬的公平感。并且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大力宣传优秀事迹,表彰突出贡献者,提倡奉献精神,以满足員工的精神需要,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激励制度。
结语
高校党务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高校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务工作队伍的水平,建立一套长效保障激励机制。新时期新阶段,加强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工作,也是当前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