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女性服饰制度研究

2018-10-20柳红林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服饰制度

柳红林

摘要:阶级社会的女性服饰制度大多从属于男性服饰制度,因此对于服饰制度的研究也大多以男性为主体,很少有关于女性服饰制度的专门研究。这种只以男性服饰制度为研究主体的方式忽略了处于被动一方的文化意义。女性作为服饰制度的受用者之一,制度是否规范化、合理化同样有着最直观的体验。事实上,原本女性服饰研究的话题多过于男性,但女性服饰制度研究的话题却因女性并不能直接参与制度的制定,材料不易获得而难以深入。本文尝试在这一研究领域展开初步探索。

关键词:宋代;女性服饰制度

中图分类号:K8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8) 02 - 0295 - 02

宋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纠正唐五代不良的社会风气,开始倡导复兴儒学,重整儒学思想,重建道德伦理。统治阶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官僚制度,文人地位大大提高,这一切使得儒学礼制得到大力推崇,关于统治的制度更是崇尚古制,变得更加繁琐和严格。理学极端的禁欲主义,在女性伦理道德上更是到了极致。理学对于女性礼仪、伦理道德强调和“文治”下的女性审美文化成为影响宋代女性服饰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统治阶层的意愿在服饰制度上展露无遗,使得女性服饰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宋代特色。

1.宋代女性服饰中的“权力”印记

1.1 被标准化、量化的色彩和纹样

宋代女性服饰的色彩和紋样根据地位的三六九等被标准化和量化。如皇后的袆衣配九龙四凤冠、大小花各十二枝、左右各两博鬓,纹样为十二等五彩晕雉,深青色,用于受册、朝谒景灵官、朝会等诸大事;后妃的榆翟,配九翠四凤冠、大小花各九枝、并用两博鬓,摇翟为章,九等,青色,用于受册;太子妃的榆翟,花株减少、无龙饰,摇翟为章,九等,青色,用于受册和朝会。

色彩的限制不仅在上面的“礼服”中表现明显,而且自从唐朝的“品色服”制度开始后,对于民间服饰颜色的限制开始频繁,出现明文禁止的诏令。如宋初是禁止百姓穿紫色的衣服的,而“至道元年,复许庶人服紫”。

1.2 材料的“等级”

相对而言,处于统治阶层的后妃、命妇等女性,拥有对贵重、稀有材料的使用权。在统治阶层内部,这种“材料”的等级并不明显,因为量化、标准化的头饰、纹饰和色彩已经将这种等级区分开来。所以,在材料的使用上,不会有太大的限制,一般都使用比较贵重的纱、罗、锦、毅、绮、绫等,佩饰中则用金、银、玉等,如女性穿礼服时,一般都会在里面穿“素纱中单”,用罗织成绣文,大带上用朱锦下用绿锦来镶缘。

“材料”的等级体现得最突出的莫过于对普通女性了,普通女性即使再有钱却也不能穿戴华丽贵重的衣饰,只能穿黑白皂色素色的衣服,衣服中只能使用棉、麻、缟、缦、绨等较粗糙且无纹饰的材料。

1.3 特殊的样式

盖头:为唐朝少数民族骑射时戴的帷幕发展而来,宋代普通女性有外出带盖头之俗,后演变为新娘子出嫁时所戴。

背子(褙子):隋唐时大体形制已经出现,只是不叫背子,宋代最为流行,有种说法是,背子本是婢妾之物,因为婢妾倚立在主妇背后,所以叫“背子”,是宋代服饰中最没有“权利…等级”“性别”之分的形制。

霞帔/直帔:唐代披帛演变而来,有彩绣叫“霞帔”,无彩绣叫“直帔”。唐朝时,用霞帔无等级之分,到宋代时,已经成为后妃、命妇的特有服饰。前后二条,上有鸟禽绣文,皇后后等用龙凤,绣文按命妇品级而定。前垂三尺余,二条合处尖端有坠子。《宋史·舆服志》中的“药玉为坠子”即是。

弓靴:女性缠足时穿的一种鞋,最初出现于南宋初年上层社会,南宋末流行。

2.宋代女性服饰制度的具体表现

2.1 后妃、命妇的服饰制度

后妃的礼服有五种,为袆衣、榆翟、鞠衣、朱衣、礼衣(细钗礼衣)。

袆衣:深青质,织成五彩翟文,计用翟十二等,即十二重行。内衬素纱中单,中单之领绣以黑白黼文,并以朱色罗毅缘袖及边。蔽膝随裳色。大带随衣色,里用朱色而外侧加滚边,上用朱锦,下用绿锦滚之,带结用素组,革带用青色,系以白玉双佩,双大绶及小绶三,小绶间施玉环三(章彩尺寸同皇帝),青袜,青舄,舄加金饰。冠用九龙四凤冠或龙凤珠翠冠,冠有大小花枝各十二,并加左右各二博鬓,为皇后册封、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之。

榆翟:用青罗秀翟形编次于衣九等。内衬素纱中单黼领,并以罗毅缘袖及边。蔽膝随裳色。大带随衣色,带不用朱里,仅上用朱锦下用绿锦缘其外,青袜青舄,余同皇后冠服之制。其冠九翚四凤冠,大小花各九枝,为妃受册服之。皇太子妃亦服褕翟,其大绶章彩尺寸与皇太子同,其冠花株减少及无龙饰,受册、朝会服之。

鞠衣:黄罗为之,蔽膝,大带、革带及舄随衣色,其余同裤衣。唯无翟文。亲蚕(从蚕)服之。

朱衣:以绯罗为之,加蔽膝,革带,大带,佩绶,袜,金饰履,履并随衣色。朝谒圣荣及乘辇服之。如常视事,有大带,绶,金饰履,去蔽膝、革带、佩,其首饰亦各用十二枝。

礼衣:钗钿礼衣,十二钿,服通用杂色,制同鞠衣,加双佩小绶,为宴见宾客时服之。

后妃常服:除以上所记载的比较正式的礼服外,后妃在日常是却大多服大袖衣,还会同普通女性一样,穿窄袖短襦衫、旋裙、长裙,背子,纱衫,白纱裆裤,披霞帔,药玉坠子等。

命妇的服饰比后妃的要简单,主要穿翟衣,根据丈夫的官品来定服饰。花钗冠,用花钗的多寡来区分一品至五品的等级,五品以下的,则花钗逐品减降来区分等差。

2.2 普通女性的服饰制度

历代以来普通女性都不能穿用贵重的服饰,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不过宋代对于普通女性服饰的禁止诏令尤其多,且一再强调普通女性以朴素、洁净为美,不能奢靡,不能穿戴胡服等奇装异服,不能戴超过尺寸的高冠。宋代普通女性还有出门壁面的习俗。即在头上戴盖头。女性除了冠很高外,还有一特点便是喜戴花冠。

在形制上,宋代女性服饰大多承袭隋唐五代的样式,以襦、袄、长裙、裤等为主,只是变成小袖对襟旋袄,颜色也变得淡雅、朴素,整体感觉变得狭长、瘦小。宋代最有特色的要数男女老少皆穿的背子(褙子)和半臂,尤其是女性,首先是一件长巾形抹胸,女性将它裹在齐腋以下的前胸与后背之间,抹胸上缘仅至腋下,然后再穿上一件称为“背子”、“背儿”的长衫。甚至据《朱子家礼》记载,地位稍低的妾还会用背子来代替皇后妃嫔的常服大袖。

女性下装虽然也穿裙,不过却变得有层次感,通常女性会穿一条未开衩的长裤,外套一条两侧开衩的喇叭裙裤,其外再围一条短裙,短裙外复围系薄透的百褶笼裙,长短结合,侧面开衩,让女性的服装在开合里变得很有情趣。宋代最具代表的女性李清照也穿这种服饰。背子和这种开合式的穿戴很可能是在宋代比较保守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对于美的追求的另一种形式。

3.宋代女性服饰制度对前朝(隋唐五代)的继承和改进

3.1 宋代女性服饰制度对隋唐五代的继承

为表正统,统治阶层一般在礼服上很少做大的改动,所以宋代女性服饰制度中后妃命妇的服饰制度大体继承隋唐五代,尤其是朝会、受册、祭祀、亲蚕等诸大事穿袆衣、鞠衣,朝謁、宴见宾客穿朱衣、礼衣都沿袭。神衣、榆翟、朱衣、礼衣、鞠衣等形制、装饰也大都沿袭,只是隋代在某些名称、装饰细节和分配上略有出入。

普通女性的服饰中,唐女性爱戴花冠的习俗,宋不仅继承,而且甚为流行,甚至许多男性都喜戴花冠。宋代除一些特别的形制变化较大外,基本也沿袭隋唐为襦袄、裙(石榴、千褶、百叠)、裤等,只是穿戴方式上不同。

足服上,依旧以履、舄等为主。

3.2 宋代女性服饰制度的改进

头饰上,隋唐皇后的礼服中只讲到“两博鬓”和“首饰花十二枝,”,而宋代服饰制度中不仅讲到穿袆衣时要“冠有大小花十二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而且还要戴“九龙四凤冠”、穿榆翟时要冠“九翚四凤冠”说明隋唐的后妃命妇服饰强调的是博鬓和花钗,而宋代不仅强调要数量对的花钗和博鬓,而且还要戴“冠”,这很有可能和隋唐时期标志官职身份的汉式冠帽被大力简化,而以不同服色区分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品色服”制度有关。同时,宋代又力倡恢复古制,加强了这种以“冠”定尊卑、高低的制度。

衣服形制上,后妃在隋朝时,朝谒圣容时为青衣,朱衣为宴见宾客的服饰,唐朝时,取消了青衣和朱衣的称谓,增加礼衣为宴见宾客的服饰,到宋朝又恢复了朱衣,只是变为朝谒圣容和乘辇的服饰了,承袭唐朝宴见宾客穿礼衣的制度。宋代女性服饰制度最大的改进要数对普通女性服饰的态度上了。在唐朝,只要不在公庭和正堂上,风俗奢靡可以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甚至五品以上的命妇,即使没有依照丈夫和儿子而自己加的服饰也可以。而在宋代可是截然相反,关于女性服饰的禁止诏令多得令人瞠目。背子是在隋唐出现,不同的是在宋代变得尤为流行,不仅男女皆可服,而且上至皇后、妃嫔下至奴婢侍从都可穿。唐朝的披帛到宋代时已经演变成了妇女的命服——霞帔,只有命妇的身份才可以佩戴,且纹饰依等级而定。

足服上,唐朝穿的少数民族的靴在宋朝已经纳入服饰制度,所以宋代女官穿公服时是穿靴。五代前,男女鞋都是同一形制,南唐后主李煜喜看窅娘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而致时人竞相仿效缠足,南宋初期,妇女缠足限于上层社会,到末年,缠足已比较多见,“小脚”成为妇女的通称,弓靴成了女性缠足穿的鞋。

4.总语

宋代女性服饰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它在“理学”和“文治”的背景下,制度如何约束普通女性服饰的变化,又以瘦削、孱弱、朴素、素雅的“女性”美学承认了普通女性服饰中新的形制。这也是为什么唐朝和宋代普通女性服饰相差甚远,而后妃命妇的服饰却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奖惩等以男性官职地位为主要参考依据,相对普通女性服饰的简单和舒适,宋代后妃命妇服饰的繁琐和复杂让从属性明显化,纹样、定数、色彩等装饰语言均与男性服饰的等级特征一致。

参考文献:

[1] 周平,唐宋两代女性服饰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8. 06.

[2] 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浙江大学[D].2006. 06.

[3] 熊媳,器以藏礼——中国古代设计制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 06.

[4]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中国历代服饰[M].学林出版社.1984. 04.

[5]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08.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04.

[7] 贾玺增,中国服饰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01.

猜你喜欢

服饰制度
去海边吧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夏朝
猜朝代
某些单位的制度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台湾原住民服饰之美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