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如何可能

2018-10-20赵一星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
关键词:本原客观事物认识论

赵一星

在哲学的历史上,经历了从本原论、认识论再到主体论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认识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的研究贯穿始终,无论是本原论中对于客体简单投射的理解,还是认识论中对投向主体心灵方式的探讨,亦或是主体论中对于主体自身价值关注的分析,都对认识形成方式的理解给予不断的深化与拓展。在不同的视域下,人们对认识内涵以及形成过程的理解,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着一定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人们对于认识可能性的探讨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哲学视域逐渐从物性的世界走向心灵的世界,进而发展到主体的世界。

一、从本原论到认识论:从客体投射到主体认知的转变

在哲学发展过程中,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判断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也是影响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从事物本原出发来认识客观事物,成为人们认识形成的最初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哲学认识。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逐渐开始转向认为认识来源于主体对客体事物的深入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在本原论的视域中,人们对于认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受到对物质世界理解一元化的影响。在哲学产生之初,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呈现出较为单一的基本特点,集中于对客体事物的简单投射,即人所看到事物的客观形态是何种,其所获得的认识以及反映就呈现出何种状态,具有较强的直接性与客观性。同时在本原论视域下的认识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特点,认识的对象主要是自然与外在社会,这时的人们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尚未得到分化,依然处在统一的整体之中,因而影响着人们认识多样化的形成。此时哲学研究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对自然与客体本身的认识,呈现出一元化的基本特点,这种一元化是对哲学最初发端时主客体间关系的具体显现,也是认识形成的最简单方式。

随着对自然与社会了解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认识形成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客体存在事物的反映,开始对客观事物呈现出相异的主观意识,哲学视域下的认识开始向认识论方面进行转向。在认识论的基本视角下,认识并非仅仅来源于客体的简单投射,更源自于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认知,是客体投向人们心灵的一种方式,是主体对认识对象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过后,所得出的一种认识结论,这种认识的形成过程加入了人的主观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论下的哲学认识并非是对客体事物的机械认知,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发展态势,在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以及不同客体的影响下,人们的认识形式、结果也会呈现多样化的形态。

从本原论到认识论,人们对于认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回答,展示了所处时代的发展特性,体现了人们认识世界方式、感知世界途径的深刻变化。从对客体事物的单一反映,到产生主观能动的认识,这是客体对人们内心投射方式的重要转变,这一方面来源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提升,用更加动态、多样化的角度认识和感受世界,另一方面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客观投射,其向人们展示角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二、认识论的基本转向:认识哲学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随着哲学从本原论向认识论的转变,人们感知自然、看待世界、认识自身的方式和角度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认识可能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哲学的发展态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以哲学批判为主导的认识论哲学家们的出现,使得对认识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的探讨,成为哲学研究讨论的重要内容,对于认识论的再认识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这不仅使得人们的认识观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同时也促成了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转向,使得人们对于认识可能性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具体。

认识论的基本转向,源自于哲学由来已久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即是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引起的争论,在不断批判与被批判过程中,使得认识论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不断的拓展,最终实现转向。近代文艺复兴之后,在对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断反思过程中,促成了基于人的内部意识而获得的认识理论,而这种内部意识中所体现的以人、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为基础,以原则的构建为主要目的,以认识体系的搭建为促进,这些要素都必然是认识论的,并构成了认识论转向的基础。从洛克哲学中对于主体意识觉醒问题的提出,到斯宾诺莎强调人们意识中所体现的认识普遍必然的问题,再到黑格尔与康德在批判中提供的认识逻辑依据,使得认识论转向得以成型。

笛卡尔强调人们天生就具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存在是必然的,且具有一定的绝对性,不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变化,这种绝对的天赋认识可以说是唯理论的典型代表。在认识经验论以及唯理论哲学争论的过程中,康德试图对其进行调节,通过对于人们自然判断(理性认知)何以成为可能这一问题的探讨,最大程度的将人类理性的主导地位进行宣扬,强调纯粹先验的认知方式和理性方式,在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划出了一道鸿沟,将二者分离开来,并未达到真正调节的目标。之后的费希特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并将能动性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始终无法抛弃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事实,因而也没有做到将经验与理论相融合。

黑格尔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对于人们天生具有绝对认识的基本论断,认为认识产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需要一个确定的出发点,并用结果来证明其前提的真实性,这是将经验与理论结合的代表。黑格尔强调认识过程中的实体即是认识的主体,因为实体只有在自身内部才会拥有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才能够在实践中丰富人们的认识。由此在认识的基本转向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价值,在主体能动性对于认识影响的作用方面也有一定认识和闡释,为哲学主体论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从认识论到主体论:认识重心的不断迁移

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方面来自客观事物的多角度投射,另一方面则源自人们对于客体的主观看法,这种主观认识论所关注的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后所获得的一定结果。而在认识论转向的后期,哲学学者们开始关注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强调主体能动性在认识获得过程中的意义,开始向主体论方向发展。在认识论向主体论转移的过程中,认识重心的转变是重要标志,这主要体现在由客体性到主体性、由社会性到个体性以及由科学性到价值性的转变。

在由客体性到主体性的转变方面,认识的客观对象发生了变化。从人们所认识主体的重心转移情况来看,在近代以前人们所认识客体的重点主要是自然,对于认识主体人本身的关注很少;近代以后人们开始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起初主要是集中在人的思维和精神层面,这在认识论转向的后期即有所体现;之后到了哲學的主体论阶段,逐渐转移到了对人的存在、人的活动等方面的关注。通过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人们对各种客观事物和自身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可能,构建出了使人成为其自身主题的主体性。

在由社会性到个体性的转变方面,认识的涉及范围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主要是内含在从客体性社会到主体性社会的转变之中,其认识的形成逻辑基本相同,主要差异在于选取的角度有所不同,更倾向于从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这一方面来阐释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社会是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交往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某种关系与联系的总和,是人这一主体的对象化客体,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断降低,其看待社会的角度即会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个体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同时加之原生性产生的对社会的认识,使得认识的涉及范围得到不断扩展。

在由科学性到价值性的转变方面,认识获取的功能性发生了变化。在认识成为可能的过程中,隐藏其后的功能性及基本原因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这也是人们在现实中形成认识的重要因素。从认识论到主体论,人们的认识功能经历了从科学性到价值性的转变,科学性即是直观的自然理性,所看即所知,而价值性则体现的是所认识到的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性,是对主客体价值的关注。]在认识产生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渐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对主客体价值及其延伸予以关注,将事物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认识开始走向真理与价值。

四、主体论的深化与拓展:对于认识形成过程的深入认知

在从认识论转变到主体论的过程中,认识依托于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得以产生和深入发展,并不断成为影响人们行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认识理论,海德格尔强调将笛卡尔关于认识与真理关系的内容作为深化认识的基础,并开始了主体形而上学的表象历程,同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以不尽相同的作用进入到认识过程之中,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开始形成新的认识,这即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本逻辑,而主体论对认识何以可能问题的深化与拓展,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分析和阐释,进一步丰富了认识的内涵和外延。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着重分析了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强调康德理论对哲学形而上学的颠覆。康德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人们自身的认识将人的认识行为做了区分,强调人的自然理性认识所能达到的范围仅仅是现实领域,而对物体自身的主体价值是人们无法认识的形而上学领域。基于康德的相关论述,海德格尔开始了他的存在论研究,其所坚持的原则是超越传统哲学的二元分立框架,通过对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明存在的结构。他认为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在强化认识过程中的人类中心意识,使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出现,即是要弱化人的主体性意识,使得人们认清与社会及其他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

海德格尔理论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理论相比,最为重要的区分在于,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存在即是对事物表象认识的获得,阐释了事物存在与认识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海德格而则强调这一对存在与认识的相关界定掩盖了存在的本质,由此要迫切的清楚这一理论发展困境。在关于主体认识问题方面,海德格尔在一开始就没有将传统哲学所认定的人本身以及其所具有的理念作为研究的主体,而是对于认识获取的基础存在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形成了探讨存在问题方法的基本转向,这种转向使得主体论的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拓展,传统的主体被瓦解,要在认识过程中重新建立起获得存在和意义的新方法,从而实现认识获得方式的改革与转型,使得认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性。

五、结语

哲学发展经历了从本原论、认识论到主体论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讨认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并寻求认识形成的基本逻辑,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关系以及对于事物认识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认识的内容与方式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起初人们对于认识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受到对物质世界理解一元化的影响。由此,从事物本原出发来认识客观事物,成为人们认识形成的最初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哲学认识。随着人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对事物本质予以关注。

在认识论发展过程中,以哲学批判为主导的认识论哲学家们涌现,使得对认识如何成为可能这一问题的探讨,成为哲学研究讨论的重要内容,对于认识论的再认识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这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展现出更为多样的特点,同时也促成了认识论发展的基本转向。

哲学发展到主体论阶段,认识重心不断发生转移,从客体性到主体性、从社会性到个体性、从科学性到价值性的转变,更为强调主体能动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开始关注主客体价值在认识深化中的作用。同时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理论,基于康德的先验思想批判理论,对于主体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扩宽了认识领域的外延,实现了认识获得方式的改变与转型,使得更为深入的认识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猜你喜欢

本原客观事物认识论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
挖掘课本原题潜能,焕发课本习题活力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