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

2018-10-20邓玉华

知识文库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

邓玉华

高校图书馆作为深化科研、辅助教学的重要支撑机构,其核心功能在于为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支持,一所大学既不可能有理想的科研产出,也不可能真正保证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现状而言,除购置图书经费、采购人员素质、采编人员能力、藏书分类科学性等问题亟待解決之外,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在于深入研究和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无效信息评估

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图书馆性质及功能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而,多数高校图书馆实际上只是一个信息储存和输出的被动结构,采编组和流通组成为了其内在组织上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如果说,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信息量较小、出版业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重视采编和流通功能还能够基本满足师生需求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之后,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出版业腾飞、信息传媒多样化的新时代,依赖于传统采编和流通手段,则显然不能适应新生的信息需求,也显然不能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首先,在信息时代里,高校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接纳途径的单一性弊端日益凸显出来。就多数国内高校图书馆而言,除了购置纸质文本之外,作为补充手段,只是增加了一些国内有代表性的数据库资源,如知网和北大方正等,一些数据库在信息发布的过程中,本身都存在一个周期问题,即信息发布多少都是滞后的,而图书馆如果只是局限于使用既有的数据库的话,其信息服务的质量则一定是效率低下的。

其次,在既有的信息源收集上,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故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信息冗余。很多图书从采编入库之后,几乎无人问津,形成了有书无人读和用书无处求的双重矛盾。这种情况形成有着深层的和客观的原因。信息时代,信息的丰富性和无限性致使任何信息采摘都势必是不完全的和片面的。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一年只能出版几部长篇小说,而现在一年出版四千部以上,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把所有当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收入囊中。因而,高校图书馆会跟着图书排行榜跑,即购置所谓的畅销书。而事实上,畅销与高质量以及代表性是纯然不同的概念。畅销只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现象,一旦时过境迁,畅销书也完全可能变成滞销书。何况,在畅销背后,隐藏着很多商业炒作和宣传手段的运作。因而,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源的识别上应该独具慧眼。

再次,高校图书馆缺少个性特色亦是形成无效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高校图书馆所追求的信息采纳机制乃是一种基于共性的选择。而这种信息采纳的共性机制恰恰造成了经费使用的泛化和信息内在构成的缺憾。很明显,一个地方院校的图书馆,在经费和规模上都不能与“985”、“211”高校相比,如果依赖相同的信息采纳机制,地方性院校就只有永远置自己于信息劣势之中,而即便是重点高校,也存在着学校性质、专业设置及优势、所处地理位置及服务社会功能上各有侧重,因而,采用普适性的信息采纳机制,其弊端同样也是具有普适性的。

二、高校图书馆有效信息的鉴别标准

要真正保证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就必须明确对于有效信息的鉴别标准。通常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标准主要参考的是检索率和借阅率。表面上看,这种标准具有客观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问题在于,这种标准所建立的标准只是建立于既有的信息源与检索人、图书馆与借阅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基础上,而实际上,所谓检索结果为“零”与借阅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在这种统计结果中几乎无从反映。而要考量一所高校图书馆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不仅是从肯定的方面得出数据支持,更应该从否定的方面来寻求发展目标。即不仅要考察读者从图书馆中借阅过哪些图书,还要考察哪些图书馆的藏书是从未有读者借阅的,更要考察有哪些图书是读者想要借阅而图书馆根本没有购置的。应该说,后两个方面数据的考量才是确认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信息的关键所在。

究其实质,鉴别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并不仅仅是对于既有检索借阅效率的统计,而是基于对于信息服务不成功个案的统计数据中所得出的科学推断。高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基本服务目标,就是要紧扣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而这种保障所需要的图书资料在二级学科分类层面所具有的系统性恰恰是多数高校图书馆有所忽略的。以文史哲等大学科进行分类,表面看来,藏书量蔚为大观,而一旦检索到二级学科层面或者专题研究层面,除了个别的如“红学”、“鲁迅研究”等能具备一定的收藏量,一般图书馆很难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提供有效帮助。

在信息传媒工具进入电子时代之后,数据库使用技术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和重视。但数据库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却常常被忽略。高校图书馆如果过分依赖于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实际上就意味着纸质文本收藏的匮乏。而严格意义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历时性层面所展开的研究,强调占有第一手材料,此处所讲的“第一手材料”不能不回归对于纸质文本的检索和核对。因为,在电子文本数据库的建立之中,由于技术原因以及投入校核人力资源的不足,很多电子文本存在着各类错讹之处,如果作为参考资料直接引用,则极有可能以讹传讹,进而导致研究本身的科学性与可靠度。

另外,从衡量图书馆收藏品质上讲,传统的标准有两种尺度,一是图书馆的藏书量,二是图书馆的古籍善本、孤本的拥有量。对于普通高校图书馆来说,这两个尺度都很难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应该“深入调查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用户的信息需求,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科信息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采访政策,确定文献类型的入藏标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图书购置上,纸质文本收藏愈来愈变得随意。而善本、孤本的收藏则更属于一种奢望。一个比较贴合实际的衡量尺度是,在非善本、孤本古籍的图书资料收藏上,特定高校的图书馆是否形成了可供比较的版本收藏意识和实际收藏系列。例如,在今天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里,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版的书籍都已被视为旧书下架,更遑论民国时期的期刊资料,这就严重制约了人文学科领域的分期断代研究。常见的情况是,普通高校图书馆不能为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因为,图书馆收藏的与该课题有关的资料比科研人员自己的藏书要少得多。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借阅的参考书,也很少达到单本应有的藏量。以德国古典美学为例,康德、黑格尔的代表作,如“三大批判”和《美学》,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只是购置很少的几本,同时可以借阅邓晓芒和朱光潜两种译本的图书馆都很少。显然,在图书版本学意义上进行考量,也是衡量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三、高校图书馆保证信息有效性的对策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力支撑,图书馆要保证信息有效性,第一,应该对师生的信息需求进行准确考量与及时反馈。一般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读者预约索借的形式来应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如前所述,预约索借本身就是以特定图书馆馆藏资料作为前提,并不能全面反映出读者的信息需求。理想的信息服务机制应该是更加全面地把握信息诉求,对读者无法在本馆求得解决的信息诉求能够及时跟进和反馈,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联网与资源共享机制尤为重要。即“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降低成本,避免重复建库,重复劳动,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并真正实现彼此间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就目前来说,能够做到资源共享的主要还是社会有偿信息服务,如超星、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而重要的在于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应该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机制。这种资源共享机制的原初形态应该是由不同高校的图书馆之间努力寻求合作机制而得以形成的,这就不仅要求高校图书館人员应具备更加主动的信息服务意识,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素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的信息检索、分析、加工和整理能力”,更重要的在于要落实到制订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信息合作方案,从而彻底改变信息服务的被动性。

第二,高校图书馆要保证信息有效性,必须对于信息本身进行深入研究,区分基本信息、重点信息和冗余信息,进而采取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在基本信息层面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作为,而不在于做不到。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真正列出特定高校所有设置专业的必读书目与需求图书数量,然后对照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料的冗余与不足,结果几乎是一目了然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最为基本的信息服务针对性准则,也很少有高校图书馆能够全面贯彻。重点信息往往具有独特性、易变性和高端性。重点信息不再只是为学生的知识储备服务,而是以高校的科研产出为服务宗旨,往往会呈现出区域性特色、所设置专业的科研优势、特定高校学术研究的历史传承,等等。即“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按学科专业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利用,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高校图书馆重点信息服务机制的效率问题,实际上既关乎特定高校在与兄弟院校横向比较重所具有的地位,也关系到特定高校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所谓冗余信息,是指在特定高校图书馆之中既无潜在价值亦无现实价值的无效信息信息系统。具体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图书馆馆藏资料的更新换代,一些旧版书被当作冗余信息封存闲置,这种情况是对于冗余信息的误解;另一种是把具有娱乐、流行、炒作的信息当作了有效信息,即把真正的冗余信息纳入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之中,从而造成图书馆经费使用上的浪费,也形成了对于信息服务对象的误导。可以说,冗余信息是一种无效信息与负效应信息的结合体。

第三,高校图书馆要保证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必须实现高校图书馆由信息收集向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深度处理的根本转向。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做到信息的全方位收存,更何况,全方位收存信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冗余信息的增加以及冗余信息对于有效信息的遮蔽。信息筛选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保证信息本身的动态及时、实用有效和方向明确。因而,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筛选机构,应该有专业人员跟进信息、研究信息和评估信息,从而使得图书馆保持敏感的信息反应度。

在信息筛选基础上,信息整理需要突出的是信息的指向性,要“按照用户或用户群的特点对信息资源进行二次组织与开发,创建个性化信息环境”,即围绕特定高校所具备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科研项目攻关问题为基本整理方向,通过信息整理,形成数据链和数据包,以提高信息服务的优质高效。通过具有科学性的信息整理工作,能够为信息的深度处理奠定雄厚基础。

信息深度处理不同于一般的信息整理。“要创立信息产品名牌,就必须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抓住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千方百计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增大信息的附加值,使信息产品具备真实性、准确性、针对性、适用性、时效性。” “在加工方式上,要变对出版形态的浅层次描述为深层次的信息开发,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信息的影响指数作为基本衡量尺度,以信息本身包含的未知因素为推荐尺度,以信息服务对象的具体诉求为质量尺度,最终建立图书馆服务终端与信息服务对象的直接链接。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信息系统本身应该通过自身的科研活动,提高图书馆工作者自身的科研能力,逐步建立起无效信息评估与有效信息鉴别标准,以消除信息冗余与信息滞后两种弊端;与此同时,通过疏通信息途径,深化信息加工,扩展信息采纳视野,以求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所在院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图书馆信息服务
图书馆
订阅信息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