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变态心理学角度分析《告白》中人物“异常行为”的成因

2018-10-20彭艳

炎黄地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标签

摘 要:2010年由日本著名导演中岛哲也拍摄的《告白》,以“复仇”为题材,通过4个段落还原了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被杀害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让观众看到了由主角人物“异常行为”产生的一个个悲剧。本文将运用变态心理学中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人物产生“异常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异常行为;社会文化理论;家庭系统;标签

电影《告白》讲述森口老师为了给女儿爱美报仇而精心布置了一个个局,最终让杀害女儿的两个凶手付出了极其惨痛代价的复仇故事。影片通过4个人物的多角度叙事,塑造了多个主要人物的鲜明形象,并且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和“错位”的声画关系,将事件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一个悲剧造成了另一个悲剧,故事层层递进,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主要人物“异常行为”背后的变态心理问题,而造成最终“异常行为”发生的成因复杂多样,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社会文化理论中人物所处的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 森口悠子“异常行为”的成因——家庭系统的崩溃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家庭系统的崩溃,容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异常行为。森口悠子是一名普通中学的班主任老师,本应该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却在婚前得知未婚夫患上HIV后,取消了婚礼并成为了一位单亲母亲。婚姻生活的不圆满导致她将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爱美,女儿在这个家庭里成为了森口的精神支柱。“我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好老师……我给自己设定的规则只有两个,不要只称呼学生的姓名,还有尽可能和学生目光平视,用尊敬的语言讲话,像朋友一样平等地聊天”,不可否认,森口老师以前一直以心目中的“好老师标准”要求着自己。可是,初中生的叛逆期总是让老师无法判断学生所说话的真实性,由于发生过一起严重的女学生恶整男老师事件,造成森口老师在遇到异性学生求助时,会拜托男老师去帮助这个男学生。而这导致学生B(下村直树)因森口老师不亲自来警局而让其他老师来接自己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他认为自己被森口老师遗弃了,于是便把这口怨气狠狠地发泄在了森口老师的4岁女儿身上,这就是爱美被害的起因。

作为老师,“把犯错的孩子引上正途,是我的职责”。森口面对女儿的离世,丈夫的去世,精神世界全部崩塌,家庭系统全然崩溃。在她得知女儿并非意外死亡,而是班上两个学生杀死时,她第一反应就是复仇。强烈的复仇念头并没有促使她以最直接决绝的方式报仇:首先是因为“老师”这一社会标签约束着她,她不能做出直接杀害学生这种有悖于师德的行为;其次是《少年法》的保护让未成年犯罪变得有恃无恐;最后是她知道对于这两个学生来说“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她认为,对这两个学生最可怕的报复是要彻底摧毁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反省罪行,“感受生命的沉重”,这种念头也是森口一步步设计复仇布局的起因。

2 学生A(渡边修哉)“异常行为”的成因——家庭系统的残缺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某些家庭系统特别容易使家庭成员形成异常行为。如某些家庭中,由于过分卷入的方式,导致家庭成员缺乏独立空间;某些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疏离,界限分明。而电影中的修哉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疏离,界限分明”的家庭系统中,他极度缺乏父母的关爱,其他人看待他的态度是被母亲抛弃的“弃儿”。从小在这样异样目光的环境下成长,造成了修哉的心理逐渐发生了扭曲。母亲离开时留的一句话,“你流着和妈妈一样的血,继承着和妈妈一样的才能”成为了修哉活下去并渴望证明自己价值的信念。他想成为像母亲一样优秀的学者,渴望被母亲重新认可。母亲是他仰望、尊崇的对象,而其他人在他的眼里就是一群“无知者”。他藐视一切,不屑与他们为伍,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异类”。他“想要看到无能的凡人们,屈服于我的姿态”,在发明了“防盗钱包”并获得“全国大会初中生部的优秀奖”时,他以为事件报道后,母亲一定会看到并重新认可他的聪明才智,然而公众都只注意到13岁女孩毒害全家的“luna sea事件”。他的成就并没有引起关注,他心理期待失衡,积攒怨气,因此他决定去做更了不起的人——杀人,这是他一次次决定杀人的原因。爱美的死使他挫败,误以为染上了HIV但事后发现并没有,最后發现母亲再婚,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决定用爆炸的方式制造大规模血案来引起媒体的关注。

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与个体的功能缺陷密切相关。例如,面对压力时,生活中被孤立、缺乏社会支持或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那些有亲密关系或较多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当个体缺少社会的支持与理解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并且开始逃避外界。由于个体长期缺乏或者拒绝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内心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以致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和人格异化。”修哉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或缺乏亲密关系的人,内心对母亲的思念、对生活的郁闷无人倾诉,只能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抑郁的情绪愈发强烈,逐渐形成变态心理,最终母亲再婚的消息使他最终走向崩溃,想以爆炸这种“异常行为”来结束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3 学生B(下村直树)“异常行为”的成因——对标签的抗拒

“小直是好孩子”这是母亲优子心中的直树形象。即使森口老师亲口说了直树杀害爱美的事实后,优子也不愿相信,认为直树是被坏人利用,反而觉得直树“好可怜”。在优子眼里,直树听话、善良、爱学习,是一个十足的“好孩子”,她全心地溺爱他。正是这样的溺爱,盲目地以为是“好孩子”的直树在学校一定人缘很好,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他,导致最后直树亲口说出自己是故意杀人后,彻底摧毁了优子对直树是“好孩子”根深蒂固的认知,严重的认知失衡造成她无法接受事实,做出想与直树同归于尽的事情。

直树在同学们眼里不是“好孩子”,而是“懦弱者”,因此他成为了同学们嘲笑与排挤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直树更迫切地渴望有人能认可他,和他做朋友。而这时修哉主动出现了,一句玩笑似的话语“感觉你像个大人”却让直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人认可了,把修哉当成朋友,并且参与了修哉的杀人计划。但是在修哉自以为杀害了爱美后,对直树说“你是个废物,我从来没有把你当朋友”时,这显然强烈刺激了直树心里对“废物”这一标签的极度抗拒,因此最后本无杀意的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废物而杀掉了爱美。这是一个很讽刺的逆转,也是直树后来被森口老师报复,以致于精神失常杀害自己母亲的原因。

社会文化理论家相信,给心理障碍患者贴标签和分配角色,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异常功能。“废物”这个标签是直树心底深处最为痛恨的词语,因为这个标签只会揭露他一次次不愿让人所知的失败:进入体育部练习体力运动,却连球拍都握不住,转而去上补习班,成绩却没有得到提高,去网吧打游戏,被高年级学生敲诈。生活、学习上的种种不顺让他越来越压抑,直至修哉将“废物”这个标签贴在他身上时,他被激怒了,这是他最不愿意承认却被别人轻易说出的愤怒,导致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废物”,在一时冲动下杀害了爱美和自己的母亲。

4 小结

在一种社会文化下,只要行为偏离社会规范,就会被认为是异常的。而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异常后,其他人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待他。同时,周围的人会有意无意地鼓励个体表达出来某种病态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慢慢地就接受并扮演异常的角色。最后,个体变成了社会所标签的样子。患者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周围人便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待他。就像电影中同学们给修哉贴“异类”的标签,给直树贴“废物”的标签一样,这些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无意地鼓励他们表达出“异类”、“废物”等病态的行为,从而外部刺激他们异常行为加速形成。

一个和谐的家庭系统,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破碎的家庭系统,容易让人产生“异常行为”。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异常行为”,都有家庭系统的崩溃对其变态心理的影响。森口老师的“异常行为”,是由于家庭系统的全盘崩溃;修哉的“异常行为”,是由于母爱的缺失,家庭系统的残缺;直树的“异常行为”,是由于家庭成员的溺爱,让他缺乏了独立空间,极大想挣脱出来。当然,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家庭系统因素对个体性格的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影响,但是我们仍需要重视家庭系统对青少年的性格养成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姚少霞,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文献材料,2008(11).

作者简介:

彭艳(1992-);性别:女,民族:土家族;籍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学历: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猜你喜欢

标签
为文件添加标签 让管理更高效
新内核Edge浏览器快捷技巧两侧
给过去的2018贴一个标签
用好标签之便利 避开标签之无力
暂时搁置当前浏览的多个标签页
玩转QQ浏览器智能标签页
狠撕“柔弱林妹妹”标签请叫我率性蒋老板!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