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18-10-20刘兴华
刘兴华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的价值表达,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精神要义。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价值取向对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关系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教育机制、社会转型、网媒传播、研究生自身特点等角度分析了当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诸多不足的原因,主张国家、社会、学校和导师应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始于大道,承于风气,融于规范,通于学府,达于导师,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09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42-06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并提出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新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先进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饱含着人民对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美好期许。“一个社会只有根植于某种共同的价值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中华民族存续和繁荣的坚强基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对青年一代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精英,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找准问题症结,构建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一、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当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研究生作为高水平、高素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青年群体中起到价值引领的表率作用。一般而言,研究生进入社会也多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工作和研究对于国家的当下和未来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研究生群体是国家必然要依靠的骨干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研究生认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就是一股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平等、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好品德,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灌输和引导,这些优良的传统和品德在青年一代中就会落地生根,中华民族精神得以薪火相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也便有了最有活力、最有创造力的开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增强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生。“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构想。对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是“中国梦”的筑梦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在青年一代身上,需要研究生这一优秀青年群体的助力。为了在圆梦的道路上更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
2.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题中之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4]。知识的力量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基石。尤其在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人才是最宝贵、最有力的竞争资源。列宁在谈论社会主义建设时说到,没有“必需的知识和文化”,只靠“蛮干或突击,机敏或毅力,以及人的任何优秀品质,都是无济于事的”[5]。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掌握着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会涌现出大批的拔尖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先锋力量,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
知识和才能的正当发挥需要一定的价值引领。现實生活和历史上不乏利用智力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的人。能力越是强大,做出的贡献也越大,同时,实施恶行所产生的危害也更大。研究生以学术科研为主要任务,其在学术领域中涵养出来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让他们愿意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在学术海洋里创造性探索也强化了研究生的自由意识和个性追求。然而,学术的自由和有限制的现实相区分,研究生要有正确价值观的约束和导向才不致误入歧途。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让拥有强大能力的研究生群体能够树立起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明辨真善美、假恶丑,树立有益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终身的强国人才。因此,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3.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研究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有益课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人的价值在内容上包括尊重、满足和责任、贡献两个面”[7]。爱因斯坦阐述得更加直接:“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应该看他取得什么”[8]。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研究生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社会中应用,转化为能够切实促进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以获得社会的积极评价,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中国以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为核心,各项事业也紧紧围绕推动该事业的进步而展开。研究生要想在走出象牙塔仍然可以游刃有余地生存并有所建树,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大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精神与行动并进,积极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准则,是对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表达,是对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设想和描绘,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的手段渗透到研究生群体中,可以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凝聚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坚定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研究生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找到平衡点,引领研究生找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促使研究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研究生遵守法纪道德,继而增强研究生对自己的价值自信,实现人生价值。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同和践行,是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打造精神武装的过程,更是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实现过程。
二、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
1.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9]。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利益分配等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显露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影响了人们的交际方式、处事准则和价值理念。市场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创造和积累,然而,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高涨的同时,社会对于平等和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大。社会各种潜规则的运作破坏了正常的规范和秩序,人们在批判权钱交易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上位谋取个人利益。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都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迷茫——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模糊、责任感丢失、义利取舍不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迭起,群众良莠难辨,必须用持续的、密集的灌输,来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10]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趋于混乱的及时应对。同时,国家强力反腐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贪污腐败的顽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时间内社会风气还有待于进一步转变。研究生思想活跃,沉稳理性,对现实的感知敏锐,对转型期的各种不足和乱象极易体察,在强烈批判的同时内心存有失落感。社会的不正之风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也都不可避免地使研究生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
2.网络信息的爆炸性传播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网络传媒深刻地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的实时性、极速性和广泛性使信息呈现爆炸式的传播势态。研究生接收着各种网站、微信、微博发布的庞杂的、碎片化的信息中,从中获取对社会时事、新闻热点、娱乐生活、潮流时尚等了解和认知。网络同样也是鱼龙混杂的所在,充斥着很多虚假新闻、低俗文化、负能量文字、淫秽色情等内容。另外,时下流行的网红、公知等网络人物借助网络表达和传播个人观点,受到众多网民的追捧和拥戴。研究生在利用网络了解社会时,听到各种声音和观点,看到各种社会现象,这些信息很多真假难辨、虚实难分、正邪不清、善恶不明,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给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也迫使研究生们提高了对于某些新观点的警惕性。
网络的野蛮生长造成了信息传播的爆炸态势,同时相关法规的空白和监管不力也纵容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失序。研究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动地承受着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3.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观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们通过影视作品、新闻评论、跨国企业等手段向我国输送所谓的“普世价值”,宣扬披着自由、平等、民主外衣的资本主义文化。近年来,带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影响着年青一代的价值取向。研究生较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社会化,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更加关注和敏锐。研究生一般具有相当的学术探究能力,会通过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更加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同时,由于文化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生个人人生阅历不足,他们并不能很清楚地区分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性和消极性,而极易被西方世界的虚假繁荣所迷惑,看不透其本质上是并不先进的资本主义,继而出现价值观取向的偏颇。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意图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破坏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降低研究生对国家、民族、文化、制度的认同,是影响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4.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在本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部分被忽视、被敷衍的尴尬境遇。究其原因,这和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教育方法创新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紧密相关。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高等學校以传统的学术教育为主,不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保守,惯用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和探究性活动,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实效性差,和学生所观察到的现实情况相差较远,学生兴趣淡薄,敷衍上课;其三,导师责任制下,多数导师过分重视学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修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部分导师政治素养不高,不能以身作则向学生正确示范;其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营造不够,学校网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多。
5.当代研究生的自身特点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侧重知识传授和理解,而是要求研究生在知识积累和理解基础上走向学术纵深处,独立进行科研创新。然而,“读研究生动机多样化,除了追求学术之外,相当多的学生把读研究生作为改善生活环境或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11]。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其研究成果才有可能做到可读、可鉴、可用。对于那些没有学术追求的研究生来说,做学术是困难而有压力的任务。很多高校甚至要求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在期刊上公开发表数篇小论文才可以毕业。我国研究生一般是三年学制,第一学年以上课取得学分为主,后面的时间还要为实习、找工作而奔波。所以,对很多研究生来说,学业的压力很大,就业的压力更大。相较于本科生,研究生年龄优势日渐消失,就业、个人感情和婚恋问题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研究生在更加成熟稳重的同时,也在变得更加焦虑和浮躁,内在的心理问题也更多。此外,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开支并不是小数,对于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还要做些校外兼职来贴补,尤其在与毕业工作的大学同学相较之下,这些研究生同时承受着生活质量低而经济负担大的压力。
当代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压力,精神世界并不清净,对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状态不佳、心理准备不足、情感基础不坚实。
三、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始于大道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具备的价值感召,是价值观建设的首要前提,是价值冲突的有益缓冲,是价值观安全的必要基础。[12]国家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是引导研究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研究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信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学术信条,在要求他们接受并认同某些观念时,要做到让研究生对观念“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国家应当致力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实现社会转型平稳过渡,用社会的稳定发展向研究生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事实,增强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引导研究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自信和勇气。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通过“五位一体”布局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让研究生认知到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可以凝心聚力,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明前进的根本保障,是应当与时偕行的有益之道。研究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是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性认知基础。
2.承于风气
社会传媒积极传播和弘扬正能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氛围。全社会应当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支持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和相关文化部门对于社会的舆论导向和氛围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
电视广播要创新教育节目,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义于节目中,以青年一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地方报纸和校报可以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栏,刊登相关资料,报道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事迹,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教育活动,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义和精神的积极性。各网站要把握正确导向,不报道虚假新闻,不传播不健康内容,以有益于受众者的身心健康为准则,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国家应出台和健全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强网络管理,限制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个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和地方各级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科教基地应定期开放,让研究生感受和体验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科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社会传媒和相关文化部门的协力合作可以将研究生群体容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的社会风气中。
3.融于规范
法纪、道德、传统形成规范合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法纪、道德、传统等规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示导、定向和约束的作用,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评价人行为的依据和尺度。灌输,是一种重要并且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精神融入规范,通过强化研究生的规范意识,可以增强灌输教育的有效性。规范教育是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组织研究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使研究生充分认识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引导其立志坚决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做爱国守法的合格公民。以《公民道德建設实施纲要》为纲,加强对研究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友善团结、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家风建设、校训教育、通识课程、节日仪式等各种途径对研究生进行传统文化常识知识的灌输教育,让研究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儒家传统思想,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以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君子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
通过对研究生进行法律、道德和传统的灌输型教育,对其形成法律约束、思想约束和制度约束,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水准和品德操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4.通于学府
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搭建、疏通主要平台和渠道。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3]。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代表着国家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缺失。高校作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承担着,应当建立有效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机制,综合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学术探讨、实践活动、文化熏陶、师资队伍建设、扶困济贫、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上对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是有效且不可缺少的。专业任课老师应结合课堂内容穿插时事讨论和政治思想点拨,讲授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知识,引导研究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教导研究生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研究生头脑的目的。学校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和学术交流会,激发研究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并鼓励研究生就相关科研成果进行交流,营造在学术研究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同时,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操守的教育,促进其科研水平同思想品德共同提升。积极联合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构建研究生实践基地,组织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促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受教育、做贡献。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健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校刊、广播、校报等规范化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中,使研究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熏陶教育。高校各院系应建立以导师和辅导员老师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重点调研和开展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完善扶困济贫、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多途径缓解和解决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心理问题和就业压力,让研究生安心做学问、做事、做人,使其切实感受到国家的关怀和培育。
5.达于导师
导师示范学术精神和道德修养引导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和督责人,双方关系更像古代的师徒,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思想品德、个人修养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导师的言传身教是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展开的关键。
导师在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决定了高校选聘导师的重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研究生导师必须是学术素养和成就较高,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出众的高校教授。各高校可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完善教授评聘制度,吸引和选拔优秀人才,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保证研究生导师的高层次、高素质。同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研究生导师应当明确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精神和作用、地位,认识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有向研究生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导师的任务是教书和育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责任。导师不仅要传授其专业知识,示范学术精神,还要关注研究生的品德养成和价值观塑造。导师要随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学风,教导他们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日常中遇到的问题,疏导心理压力和情感问题,指导他们的就业规划,引导他们要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亲其师,信其道。导师要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赢得学生的尊重、敬爱和信任。
6.知行合一
研究生个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4]。研究生接受了国家、社会、学校、导师等多重渠道的教育和熏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研究生将这份认知和认同进一步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要义,是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最后一个环节。
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相统一是价值观教育成功的标志。根据心理学理论,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价值意志、价值信念和践行外显是价值观生成的五个环节。其中,认知是基础,实践是表现,由认知到实践是价值观实现的过程,由实践而强化认知是价值观深化自新的过程。研究生在积极参与社會和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内心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为步入社会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好准备。研究生要养成勤思、好学、修德、明辨、慎独的习惯,在知行统一的良性循环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4][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7(21):6,14,7.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309.
[3][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174.
[5] 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7]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
[8]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68-69.
[10] 刘立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教育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25.
[1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73.
[12] 王宇.张澍军.民间舆论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召[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6):16.
[1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27.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