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运用与初中历史学习之初探
2018-10-20吴慧娟
吴慧娟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在中学课堂中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尝试在课前预习积累、课堂學习活动开展、课后挖掘补充、学习活动评价等环节,以教学实例入手,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网络教育资源;初中历史;学习有效性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在学习活动中有效运用这一资源,提高学习有效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深入持续地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成长,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探索方向之一。
一、依托网络搜索,提升预习质量
课前预习能够促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依托信息搜索技术,科学地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针对学习重难点广泛查阅资料,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积累。
例如在《商鞅变法》的预习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变法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意义外,可布置学生借助信息搜索技术,广泛查阅多种资料,充分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 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战国初,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等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通过以上背景知识的积累,学生在研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能清晰地把握变法的方向和思路,有助于理解变法的意义和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二、挖掘网络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我们可充分利用的宝藏。通过挖掘网络资源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使其成为创设历史学习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历史情境方面,以《秦统一中国》为例。秦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王朝,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如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如何从感官的多个方面带来冲击、帮助学生形成初步印象,是我们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必须要考虑的方面。因此,我使用了网络上的Flash动画作为课件的开场,制作精良的画面和浑厚宏大的配乐一下就抓住了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后,在“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中,网络漫画的运用突破了循规蹈矩的表述方式,将抽象的措施以具体生动的图片呈现出来,直观、易于接受,延续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识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在学习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网络资源也可以成为我们利用的材料,用以创设积极有效的学习情境。以秦统一中国为例,学界主要有两种声音,既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肯定态度,也有翦伯赞等学者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可通过多种网络资源的运用,向学生介绍这些观点,如:通俗的专题网站或网页展示、网络学术资源的共享和分析、网友讨论的观点呈现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依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理解,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趋向等,对信息进行梳理、判断、综合,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一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逐步养成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入程度。
三、利用网络平台,持续挖掘潜力
近几年, 社交网络大量兴起并渗透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故而从知识传播的效率来说,社交网络“要比传统教育模式高得多”。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在课堂学习之后,持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推动其发展。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将微课视频发送到班级群内,方便学生线下观看;学生在复习、回顾时,及时将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可以在线进行解答。这一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便于学生在上课时间外,通过反复观看和揣摩,将课堂内容吃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实现无障碍交流。同时,这一模式也大大方便了教师将网络资源中的有关内容补充进来。如与本课相关的“一带一路”时政专题,大量文字及图片、视频等信息,仅需发送相关链接,即可实现快速及广泛的传播,极大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也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转第68页)(上接第66页)
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利用平台的相关功能,教师从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安排多种学习任务;通过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拓展多种训练方式,深入挖掘各种可能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促进全方位发展。
四、发挥网络优势,丰富评价模式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环节。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标准的民主性、评价过程的动态化等。如,在《东汉的兴亡》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评价汉光武帝。可将学生分为4-6组,组内发言、讨论、形成小组的历史小论文后,各组间进行交流、互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发言提出观点、讨论环节进行自评及小组同伴互评;各组交流则是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互评。评价的标准,则由师生共同讨论制定,既需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应具备多方面的考量,如,文字简练、观点鲜明、立意深远、具备启发性等等。各组互评完成后,还可将小论文发布在相关网络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的广泛性,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与外界的互动,链接多个评价主体,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在互动和讨论中,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即:对所学内容的情感不断深入、 对学习方式的效果加深领悟,并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自身的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已成为可深入挖掘的宝库,精准的搜索、快捷的链接、海量的信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持续深入地挖掘学生潜力,帮助他们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实现自身成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网络内容因数量极其巨大,及无门槛、草根性,必然带来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庞杂无端的情况,或出现科学性错误,乃至违背史实、与人类发展进步背道而驰的言论亦时有出现。故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利用高质量网络资源的同时, 也应教育他们学会筛选,剔除不良信息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具备高尚人格和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
“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时代特色、充分发挥其优势,严格控制不良影响,必然能带来初中历史教学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彭倩.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6(09)
[2]秦桂曙.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05)
[3]杨丽娟.“互联网+”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