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巴演奏的核心技术及表演美学
2018-10-20黄乐
黄乐
摘要:马林巴是管弦乐队中打击乐组的色彩乐器,即体现节奏的颗粒感,又因其具有音高和音色的差别,是打击乐组具有丰富的戏剧表现力。近年来也逐渐具有观众和爱好者群体的普及度,如何认识马林巴的魅力,需要对其演奏的核心技术和表演美学有基础认识,才能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演奏。
关键词:马林巴 键盘打击乐 演奏 《马林巴圣曲》
中图分类号:J6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49-03
马林巴是键盘打击乐的一种,起源于非洲和南美洲,发展于20世纪初的美国,现在已经是一件在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乐器了。无论是独奏还是室内乐或者交响乐都是作曲家喜欢用的乐器之一,如苹果手机最有名的铃声就来自马林巴音色。
马林巴于80年代初传入我国,虽然发展得很快,但还有很多地区和人民不是很了解它的演奏。文章梳理马林巴的演奏核心技术,包括站姿、握槌、落槌等,用于初学者的技术学习和相关美学观念的规范应用。
一、马林巴演奏的核心技术
学习马林巴的演奏,首先要有正确的站姿,要做到双肩放松,双脚同肩宽的站开,胳膊放松,双臂自然下垂。还要有正确的握槌姿势,在双槌演奏中,要用拇指和食指的第一关节紧握槌杆,其它三指轻轻靠拢槌杆,手心持空,双手扣腕,大约握在琴槌的三分之一,要注意主要依靠手腕的上下的运动进行敲击。当需要演奏较弱的力度时,可以用手指对槌进行控制,当演奏较强的力度时,可以通过手腕带动小臂,甚至大臂进行敲。另外,由于马林巴是站着敲,而且左右宽度也比较长,因此需要两腿的移动一直要随着敲琴的位置移动,也就是始终保持的身体的正面要基本面对敲琴的位置。总之,上身的整体是放松,只有拿槌的大二指要抓紧,而双腿的脚步移动是要跟随槌的位置而变化的。
在双槌演奏中,演奏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击:左右手两个槌连续快速的敲击不同的音,如音阶、琶音等。它的特点是可以把音快速的演奏出来,如在《野蜂飞舞》《引子与迥旋》中的快板中,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它是马林巴最常见的演奏技巧之一,演奏好单击,尤其是快速的,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键盘熟悉程度以及较快的肢体机能。
滚奏:也是马林巴常用的技法之一,即两个槌或多个槌快速的在一个或几个琴板上敲击,产生出了其音符一直在发声的效果,如管乐的长音一样。由于马林巴的音振动很短,不能像管乐,弦乐甚至是钢琴那样弹下音或和弦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滚奏就是代替长音最好的办法,也是比起其它乐器演奏较为独特的一种。它可以使马林巴演奏慢板的乐段,较著名的有四槌曲《圣母颂》,专为马林巴写的《马尤珠米协奏曲》中的慢板等。
除了单击、滚奏这些常用的敲法以外,还有一些较独特的演奏技法,如滑音,即一个槌从某个音一下子滑到上边或下边的某个音上。在某个动画片中,主人公从树上滑下来的音响就是运用马林巴的滑音,还有闷击,即并不像普通敲法那样,槌落下后自然抬起,而是压在琴键上,来追求一种特殊的音效。还有,用琴杆敲击琴板的边缘、用琴槌敲击共鸣管等,这都是根据每个作曲家不同的要求而定的。
四个槌演奏(每手两个槌),是马林巴演奏中较高级的一种,由于可以同时敲下四个音,所以比起双槌而言,其表现力就大大丰富了。它不仅可以演奏双槌的技术,还可以演奏和声,等更复杂的音型,使其音乐更多样化、更丰富多彩。如在巴赫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中的赋格中,马林巴一样可以清楚地表现出其四个声部的走向,当然,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了,难度也相对增加了。四槌演奏者需要有很好的控制力(每只手需控制两个槌),更清楚的乐理思维(不在是单音或和弦了,而是和声及音块)以及更全面的音乐素养,因此,判断一名马林巴演奏员是否称职,其中主要是看其能否掌握四槌的演奏。
四槌的握槌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称为斯蒂文森握法,是大指二指拿一槌,槌的底部抵住掌心,三指四指之间夹一槌;另一种称为安倍握法,是把两个槌交叉的放在大指二指下,其中大指下的槌在底下。这两种握法各有优点,前者两槌之间的开合很方便,而后者的平衡力较强。总之,两者都是比较科学的拿法,不管用哪种拿法,其训练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解决统一与个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每个槌自己的独立,相互的演奏,一起的连奏(不同顺序的),左手与右手的关系(一手旋律,一手伴奏)等。最终要达到每个槌都可以单独使用,同时又可以同其它槌相互配合,使槌的变化多变无穷,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音型与音效。同双槌一样,四槌的演奏也主要靠小臂、手腕、手指这几个部位。由于每个手多了一个槌,因此手腕,特别是手指的运用就更为重要了。所以在练习中,要重点的运用手指控制槌,来锻练每个琴槌的独立。
马林巴的曲目,从其演奏上说,可分为双槌曲和四槌曲,从其来源说,可分为改编曲(即把给其它乐器写的曲子改编成马林巴曲),和原创曲(即专为马林巴而写)。在双槌曲中,大多数都是改编曲,因为双槌很适合演奏旋律,因此,它的改编曲大多是一些世界名曲。马林巴演奏旋律部份,钢琴演奏伴奏部份,而部份的管乐曲和弦乐曲也都被改编成马林巴曲,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中国花鼓》等,曲目之广,几乎涉及了从巴洛克到20世纪,从交响乐到小号曲的许多作品,但由于两槌表现力有限,而且几乎全部都需要伴奏,因此,其原创曲就远不如四槌曲。随着马林巴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甚至是马林巴演奏家为其谱曲,其中绝大部份是为四槌而写的独奏曲(不带伴奏的),因为只有四槌才能极大的发挥马林巴的独特之处,并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其中较著名的曲子有《罗萨里奥协奏曲》《两首墨西哥舞曲》《怀特夫人》《梅林》等,数不胜数。总之,马林巴可演奏的曲目还是很广泛的,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较好的技术,还要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把不同格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奏好。
演奏马林巴所遇到的常见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马林巴本身的发音特点,在表现富有连贯性,抒情性的音乐时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即便使用滚奏,也会感觉到滚奏的颗粒性而非连贯性。因此,这就需要演奏者更加的投入,音乐用内心的感情来弥补演奏上的不足,从而使音乐更富感染力。
二、從《马林巴圣曲》看马林巴的表演美学
马林巴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其有着与其它乐器不可比拟的独到之处,因此,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会被它所深深的吸引,从而喜欢上这种乐器。
在当今的打击乐室内乐作品里,有一首现场效果最好的曲目,它就是由日本著名作曲家三木稔先生创作的《马林巴圣曲》,该曲创作于1984年初,是作者有感于当时非洲正发生的严重灾情所写成的。此曲原本为日本NHK交响乐团委托创作,后来在著名木琴演奏家安倍圭子特别请求下将它改编成为一部马琳巴与三个打击乐而作的作品,并且于1984年3月18日由安倍圭子小姐与荷兰阿姆斯特丹打击乐团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一首几乎每场打击乐音乐会都必演的经典曲目。那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部作品受到如此的欢迎呢?下文通过《马林巴圣曲》的作品风格及表演要素,来呈现马林巴的表演美学。
此曲共分上下两段。前半段开始是一大段马琳巴的独奏,缓慢而又沉重,似乎象征着生命的终结,随着三个打击乐奏的金属音色,犹如神灵的召唤,又如神秘的暗示,使音乐得以进行下去。接着,在木制打击乐器的敲击下,马琳巴不断奏出期待、渴望的心情,一次次的酝酿,反复,经过了一段上行的即兴,随即停在了一个单音d上。正当大家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到这个音上时,突然,第一打击乐奏出了本曲第二段的主题节奏型(取自日本秩文节庆的鼓乐)生机勃勃的快板来到了。在三个打击乐同时奏出欢快激烈的鼓点下,马琳巴奏出了一个又一个主题,仿佛黑暗过去了,光明又重新回到了人们身边。最后,此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作曲家熟悉打击乐器的特性,以及对打击乐配器的灵活运用,再加上对听众心理的把握,造就了这部作品的成功。《马林巴圣曲》体现了三木稔先生深厚的作曲功力,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一部好的作品是离不开对材料、结构、情绪等诸多因素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的。
参考文献:
[1]秦效原,铃凯.马林巴琴4种四槌演奏法之比较[J].中国音乐,2006,(04).
[2]李贤姬.20世纪马林巴演奏艺术的发展脉络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