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蒙古族“顶碗舞”发展的思考

2018-10-20孙家平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蒙古族思考问题

孙家平

摘要:舞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一直以来其传承与发展都备受大家关注和重视。本文从民族民间舞蹈角度出发,以顶碗舞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能够有助于顶碗舞在蒙古族当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展现。

关键词:蒙古族 顶碗舞 发展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74-03

一、蒙古族舞蹈文化

(一)草原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既是对自然的完美表述,又是对人类文明的全新诠释。经过时代的变迁,草原文化也在不断汲取多种来自现代化的元素,促使其意义、思想、作用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辽阔的大草原承载了草原人民的精神、淳朴、希望和胸怀,表现着草原人民热情、洒脱、奔放、豪爽等数不胜数的民族气息,在草原文化感染之下,草原艺术也得以发芽、成长。炫彩斑斓的草原艺术赋予了草原民族新的活力与生机,将草原文化与草原人民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进而达到了民族文化、艺术气息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崇高境界。

(二)蒙古族舞蹈文化

在蒙古族民间舞蹈中,萨满教的身影始终贯穿其中,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到舞蹈韵律无处不体现着萨满教对蒙古族人民产生的极大影响。由于蒙古族舞蹈宗教特征显著,因而在传承过程中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为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开拓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本质上讲,蒙古族舞蹈文化大多产生于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是在对北方游牧人民基本生活状态融合的基础上,进而来自北方游牧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之下游牧民族本真的舞蹈形态和舞蹈艺术。这种舞蹈文化是蒙古族人民所特有的,就仿佛是一道川流不息的新鲜血脉,一直伴随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等。

二、顶碗舞由民间走向舞台

(一)古代—近代顶碗舞的产生、发展与成熟

1.匈奴人的《瓶舞》形式是顶碗舞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由于匈奴统治了西域,因而与匈奴相关的风俗文化也随之传入西域,其中就包括乐舞。当时匈奴人舞蹈过程中常以器皿为道具,结合不同的舞蹈姿势,对乐舞进行演绎,被称之为《瓶舞》,而从舞蹈形态上观察,《瓶舞》又与《顶碗舞》演绎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以断定,早在匈奴时期,就已经萌生了《顶碗舞》的缩影。后来张骞出使西域,又将《瓶舞》带回到了中原,为当时中原的百戏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元代是顶碗舞的成长期

到了元代,在乐舞表演中盛行着一种称作倒喇的舞蹈表演形式。“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一人皆弹之,又顶灯起舞。”这是出自《历代旧闻》中的一联佳句,通过句中描述可以推断出《倒喇》都与《顶碗舞》十分逼近,那么也就说明在元代,《顶碗舞》已经得以开发。其次,酒杯舞是元代常见宫廷舞蹈形式之一,其是《倒喇》与回纥部族持杯而舞的部分融合,在许多诗篇名赋中也都有对倒喇这种舞蹈形式进行描述,这也说明了顶碗舞早在元代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和成长。

3.顶碗舞在明清时期基本成熟

通过对明清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品读,可以得知从匈奴占领西域开始,顶碗舞这种舞蹈形式就得以衍生、发展和流传,并且以顶碗舞作为缩影的倒喇舞蹈形式,正在逐渐的完善、升华,发展成为以顶碗技艺为核心的音乐舞蹈形式。同时据相关历史数据分析,倒喇在顶碗舞发展中传递时间最长,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在诸多明清佳作中都有对倒喇舞蹈发展的描述,从诗词描述中可以看出,舞蹈从姿态到动作都已经十分完美,可见倒喇舞蹈在明清时期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舞蹈模式,更是顶碗舞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20世纪50年代建国以后,顶碗舞首次登上舞台

建国以后,我国大肆号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修复和发扬,这时顶碗舞才真正与世人见面,更加具有普遍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经过蒙古族舞蹈艺术家斯琴塔日哈将鄂尔多斯的《酒盅舞》与杜尔伯特部的《顶碗舞》融合,编创了《顶碗舞》,首次呈现在舞台上。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再加上舞蹈工作者对顶碗舞的不断开发和创新,以顶碗舞为核心的舞蹈佳作陆续登上舞台,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顶碗舞在舞台上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越发显得重视,也因此掀起了一阵学演热潮。其中荣获CCTV舞蹈大赛的蒙古族顶碗舞更是夺光异彩,这幅作品的创作又将蒙古族盅碗舞的演绎推向了更大舞台。获奖的《顶碗舞》是由内蒙古艺术学校学院舞蹈系包玉容老师创作的,女性群舞,由何艳敏编导指导,舞蹈在蒙古族盅碗舞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对动作幅度、张力进行了扩充,使得顶碗舞更加具有感染力、表现力和吸引力。表演过后,这个顶碗舞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关注,也由此顶碗舞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中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

三、顶碗舞的未来发展走向

(一)当今顶碗舞演绎的问题分析

1.主题逐渐偏离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如今的顶碗舞已经在各类编导思想中产生了偏离。原本顶碗舞是两种不同艺术结合的演绎,在表演过程中既要追求舞蹈的协调性、优雅性,又要突出杂技技艺的技巧性、灵便性,特别是对于蒙古族顶碗舞来说,受到宗教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熏陶,蒙古族顶碗舞表演时技巧性相对明显,通过手、肩、腰动作的配合,再融入动人的旋律,在舞蹈演员高超顶碗技艺的衬托之下,进而表现出蒙古族顶碗舞的自由、洒脱、热情、奔放和包容。而现实状态下的顶碗舞曲更加趋于杂技化,许多现代的舞蹈编导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吸引众多观赏者眼球,将杂技与顶碗舞混为一谈,只注重顶碗技艺的高超、惊险,以至于蒙古族顶碗舞失去了艺术价值。

2.頂碗舞传统动作与技术技巧的碰撞

在现实生活中,舞者进行顶碗舞蹈表演时,往往会出现与蒙古族顶碗舞表演无关的动作,比如搬后腿、搬旁腿、劈叉等其他舞种的技术动作,而真正意义的蒙古族顶碗舞只会运用到肩部、腰部、手部进行表演。经过多重舞蹈技术技巧掺杂后的蒙古族顶碗舞,看上去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这既是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尊重,也是对舞蹈艺术文化的不负责任。作为一个专业的表演者,应该秉承着每种舞蹈技术技巧的基本原则,在保留原有舞蹈技术技巧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进而确保舞蹈演绎可以达到更加完美的舞台效果。

(二)顶碗舞的发展性建议——顶碗舞发展过程新元素的融入

创新一直是我国对各个产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思想,为此为了能够使这一宝贵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发扬光大,就必须在保留原有蒙古族顶碗舞底蕴的基础上,对各方面加以创新。例如技术技巧的创新,舞蹈中顶碗、抖肩、前俯后仰仅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形式,我们可以从基本动作入手,对其加以深化和提高,可以融入更多具有欣赏性的舞蹈动作,包括以碗为主的动作有45度顶碗旋转、顶碗跪转、歪顶碗转等都是对蒙古族顶碗舞技术技巧的创新。另外蒙古族顶碗舞的创新要从蒙古族生活出发,要学会深入到蒙古族人民情感中去,将一切天然资源进行整合,为蒙古族顶碗舞的创新思想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

本文从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角度出发,以顶碗舞作为基准点,针对蒙古族顶碗舞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希望能够对蒙古族顶碗舞更好的开拓和继承有一定的促进性作用,确保蒙古族顶碗舞这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能够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任颖.论顶碗舞的历史发展及其蕴含的审美情趣[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01).

[2]夏晴.对蒙古族顶碗舞技巧发展的思考[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4年.

[3]孙晓鹏.浅谈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J].北方音乐,2016,36(18).

[4]索丹娜.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征[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年.

[5]索丹娜.蒙古族顶碗舞的文化根源与风格特征论[J].内蒙古艺术,2013,(01).

[6]索丹娜.传承、发展、创新——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顶碗舞[J].艺术教育,2013,(11).

[7]李得成,保继金.隽永深沉 执“中”守“和”——民乐顶碗舞的渊源、表演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08).

[8]白玉云.蒙古族盅碗舞的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3).

[9]趙晓莹.浅谈蒙古族“盅碗舞”的表演特点[J].音乐大观,2012,(06).

[10]白玉云.论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J].大众文艺,2010,(21).

猜你喜欢

蒙古族思考问题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论蒙古族长调的地区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