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团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20徐豪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团体啦啦操教学模式

徐豪

摘要:研究小团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适用情况。本研究拟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验证的形式对小团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的应用探析进行实例分析,以探讨该模式教学下对学生技术掌握、学习兴趣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的教学中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该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掌握啦啦操的运动技术。

关键词:啦啦操;小团体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1—0080—05

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具有健身性、健美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等特色,一经推广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随着啦啦操不断的普及推广,高校体育课堂中也开始出现了啦啦操的身影,深受学生的喜爱。如何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根据啦啦操对身体协调和团队协作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教学,是当前啦啦操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大潮中,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层出不穷,而小团体教学法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实验验证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教学中是否适用并起到良好的作用,对提高高校啦啦操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性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小团体教学法的优势研究

小团体教学法是健美操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团体教学法重视学生团体的凝聚和培养,在课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各自的团体中進行探讨、学习和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小团体教学优势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如曹兵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挥“小团体”教学法的高效性研究》和《“小团体”教学法在羽毛球课程教学中的实验分析》两篇文章中,分别从理论角度和实际教学实验的角度对小团体教学法的优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而陈刚也在其硕士论文《“小团体”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对小团体教学法的实践操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1.1“新课标”下体育教育理念的贯彻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从掌握技能逐渐转向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和提高意识,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小团体教学法是围绕着学生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课上有充足的时间,在接受了教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传授之后,通过团体协调、团队协作的方式,由团体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带领进行共同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合理安排学习小组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益。

1.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继而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来实现。

小团体教学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处接受到基本的技术和套路的思想,然后通过与团体中伙伴的共同探讨,进行自主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并通过团队之间的反馈调节,从而实现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创新。

1.3练习反馈的直观性

反馈是学习者对自身技术动作进行调整从而完善的关键环节,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练习者的反馈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点评或者镜子的镜像来获取,在这种情况下,师生比的比例以及镜子中的反向动作,往往影响着学生反馈信息的获取。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团队成员数量少、近距离接触沟通,相互之间可以起到互相纠正,互相指导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反馈信息的获取,甚至相互之间采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动作的拍摄与回放,从而使学习者更为直观的了解到自身动作的不足,从而予以调整。

2啦啦操技术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2.1体育运动技术学习规律

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其他课目不同,体育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而进行的,从本质上来讲是身体能力的提高,从形式上来讲是运动技术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练的变化过程,是对肢体动作的协调学习,因此,在啦啦操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粗略掌握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和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

在小团体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啦啦操技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粗略掌握阶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同,是从模仿教师动作的过程中学来的,这是一个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小团体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在学生中挑选基本技术相对扎实或者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的培养,以作为之后各小团体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团体的核心同学在队列不同位置中站位,进行教学的辅助,从而提高学习者基本技术的掌握;而在第二阶段—动作的改进和提高阶段,则由各个团队核心负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对动作的进一步理解和学习,而教师进行巡场,与各个小组的核心骨干共同对小组同学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在第三个阶段—技术的应用自如阶段,可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首先是课堂上比赛练习法与小团体教学法的结合应用,使各个小团体在课堂进行技术竞赛,通过实践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使所学的技术能够通过比赛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对成套动作的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利用小团体的模式,积极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啦啦操的兴趣,同样是小团体教学法在啦啦操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2.2小团体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在小团体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求知者,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小团体教学法中,传统体育课堂上师生关系出现了变化,由授受关系转变为学生向教师主动求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的关系,在教学的效果上来看,积极的探索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小团体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考

小团体教学法作为一种体育教学的模式,在进行小团体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对传统体育教学设计的各项要素进行考虑的同时,还应着重结合小团体教学法的教法特点进行设计。

小团体教学法是师生结合进行技术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充分分析学情,发挥技术基础扎实、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将技术具有缺陷的学生合理安排入能提高其短板的团体,从而最大化利用团体的作用。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高校啦啦操的技术教学中,小团体教学法其最终的意义是作用在教学效果之上的。小团体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其教学流程可以如下所示:

提出问题—基础内容教学—小组讨论与练习—组内互助纠错——组间竞争与合作—深化理解技术—实现技术的应用自如

在这种模式流程下,学生通过对团队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技术学习对注意力和兴趣的保持有着很大的提升。学习兴趣和驱动力的提升对课堂整体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对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强调优秀学生在团队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努力度。

4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4.1实验对象

为尽量排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取年龄在19~21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人数为87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43人;对照班89人,其中男生43人,女生46人。实验对象具体条件如下表1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身体条件以及技术基础方面,相差不大。

4.2實验方法

4.2.1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该研究相关的最新资料。把握理论基础,了解研究动态。搜索与小团体教学相关的论文资料,为理论分析做准备。

4.2.2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对比数据进行整理,运用Excel软件、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示。

4.2.3实验干预 在教学计划内容和条件统一的前提下,对2个专项班级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照班延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练习—教师指导—总结评价。实验班采取“小团体”教学模式,开始教师讲解示范,在分组练习,组间同组间相互指导交流,教师组间的指导和促进小组间的联系交流,最后再总结评价。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了解掌握学生动态,并及时做出调控。

5实验结果与分析

作为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学生的分组合作为主的小团体教学法,在教学应用环节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团体中的主体地位感得到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会得到良好的发展,而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提高背景下,直观的表现便是学生在学习中运动技术的掌握水平和运动兴趣的发展提高情况。因此,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运动技术提高的影响、对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影响应作为本实验的因变量。通过测量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自编啦啦操小组合技术中技术掌握的优秀率对比、两组学生在实验后对啦啦操运动参与所表现出的兴趣变化来体现小团体教学模式的优劣,从因变量的变化中,若是实验组在实验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整体的技能掌握程度以及技能掌握的优秀比优于对照组,则说明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技术教学中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反之则起到阻碍的作用。

5.1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技能掌握是啦啦操技术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在自主创编啦啦操小组合教学中,在学生基本技术掌握程度提高的同时,同时应紧抓学生对小组合动作掌握的程度,因此,在对该组合动作30个学时的教学实验后,对学生技术动作及组合动作掌握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其中以合格标准作为划分,学生的技能达到合格及以上为基本掌握技能,将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归纳,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期间,两组同学在技术掌握程度的分布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实验组学生整体来讲合格以上(包括合格)的学生总比例为89.7%,而对照组学生为74.2%;从各个档次的分布情况来看,两组学生在合格—档中人数比例相差较小,实验组为32.2%略大于对照组的9.2%,而从良和优秀两个档次来看,实验组学生37.9%和19.5%的比例,要相对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30.3%和14.6%;而从较差之后的层次来看,对照组学生比例在这一层次的人数较多。

从实验结果数据的对比来看,在小团体教学法的介入下,实验组学生在技能掌握的情况上较为明显的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对照组,从结果对比可以认为实验的假设是成立的,小团体教学法在高校啦啦操技术教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

5.2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学习兴趣与运动参与度分析

从表3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实验之前两组学生在运动参与程度、啦啦操运动兴趣方面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然而在30学时的实验之后,实验组学生在小团体教学法教学环境下,在十几周的时间内运动兴趣和啦啦操运动参与度均出现了较明显的提高,且提升的幅度明显的大于对照组。从运动积极兴趣来看,在实验的十几周中,对照班学生的运动积极兴趣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与实验组的提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P<0.01,说明两组在这一项内容的对比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反思可以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对照组在传统教师示范学生统一练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相对较低,能动性较差,学习过程枯燥无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啦啦操的兴趣。

从观察实验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变化的内容来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各自较为成熟的小团体,相互探讨、观摩并进行纠错,由被动的接受技术到在相互帮助下共同提高,积极参与技术的学习,对技术的学习由无所谓到为了不拖团体后腿而主动学习再到焕发对啦啦操的兴趣而主动学习,积极性有了极为显著的提高。

6结语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会纷纷出现,高校啦啦操作为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不断进行教法的改进和改革,对提高学生对啦啦操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喜爱程度具有深刻的意义,小团体教学法作为新教法的一种,从实验的验证中可以看出,该教学法对学生在技能的掌握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同时,小团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可以较为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猜你喜欢

小团体啦啦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