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孕产妇护理质量效果观察
2018-10-20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张鑫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张鑫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从2016年4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中选择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8.16±2.42)岁;平均孕周(39.21±0.27)周。研究组平均年龄(28.35±2.12)岁;平均孕周(39.14±0.34)周。两组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孕产健康教育。研究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①分娩前:孕产妇入院后,护理员通过与其沟通、协助其完成相关检查来了解具体的情况,了解孕产妇对孕产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并讲解相应的健康知识;了解孕产妇的心理情况,进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②分娩期:让产妇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正确呼吸和用力,监测其体征,观察胎儿的情况,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和出血情况,以防意外情况出现进而影响母婴健康。③分娩后:向产妇讲解产褥期保健知识,注意卫生问题,减少产后感染、炎症等的发生情况;根据产妇的饮食习惯为其制定科学的产褥期饮食计划,并指导其合理进行产后康复运动,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用孕产期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评估两组孕产妇对孕期和产期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共100分,得分越高越好。观察两组产后24h的出血量,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用孕产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态度、环境、技术等内容)评估两组的满意程度,分满意、不满意、非常满意3个等级,以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之和为满意度[2]。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康知识了解评分、产后24h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孕产妇对孕产知识的了解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相比,各项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2.2 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43例孕产妇中,有14例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21例满意,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1.40%(35/43);研究组中,不满意2例,满意23例,非常满意18例,满意度为95.35%(41/43);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P=0.04,x2=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孕产妇的健康知识了解评分、住院时间、产后24h出血量对比(±s)
附表 两组孕产妇的健康知识了解评分、住院时间、产后24h出血量对比(±s)
组别(n=4 3) 孕产期健康知识认知评分(分)产后2 4 h出血量(m l) 住院时间(d)研究组 9 1.3 5±2.3 2 2 1 4.3 8±1 5.4 2 3.1 2±1.2 3对照组 8 6.2 4±3.1 6 3 6 4.2 6±2 4.1 5 5.7 6±1.0 2 t 4.0 9 1 7.7 5 4.1 4 P 0.0 0 0.0 0 0.0 0
3 讨论
本研究给予孕产妇采用的个体化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产妇的个体具体情况为护理服务依据的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护理针对性,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3]。在分娩前,根据产妇存在的知识欠缺情况以及心理情况给予相应的教育,指导其做好分娩准备;在分娩中,以体征监测为重点,旨在减少不良分娩事件的发生;在分娩后,主要通过讲解产褥期健康知识、给予饮食和运动指导来加快产妇身体健康的恢复速度。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过健康教育,研究组对健康知识的了解评分(91.35±2.32)分高于对照组(86.24±3.16)分,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214.38±15.42)ml少于对照组(364.26±24.15)ml,住院时间(3.12±1.23)d少于对照组(5.76±1.02)d,此外,研究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35%vs81.40%),P均<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唐梦席[4]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见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护理质量较高。
综上所述,在孕产妇的护理中,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升孕产妇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利于减少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进而缩短住院的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