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慢性阑尾炎患者术后VAS评分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2018-10-20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曹河乡卫生院466700杨有才王俊敏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曹河乡卫生院(466700)杨有才 王俊敏
本研究为探讨慢性阑尾炎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慢性阑尾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慢性阑尾炎对其疼痛程度及肠胃功能恢复状况的影响,以确定适合临床治疗的手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慢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43例。A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3~70(45.6±9.8)岁;病程0.5~3(1.7±0.5)年;B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22~71(45.9±9.6)岁;病程0.5~3.5(1.9±0.5)年。研究入选对象经X线、CT扫描和B超检查,确诊为慢性阑尾炎,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标准,且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心、肾、肝功能不全、妇科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精神功能障碍疾病或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
1.2 方法 A组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在患者右下腹行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肌肉及肌纤维等组织,术中避免损伤患者的肠管,若患者阑尾处是否有渗出物或脓液溢出,还应及时清除溢出物,并沿盲肠部位确定阑尾位置。如果患者阑尾处粘连,可采用手指拨开阑尾尖端,使用专用手术钳或止血钳提起阑尾尾端,在腹壁外结扎、切除阑尾动脉,缝合手术创口。B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麻醉方式与体位选取同A组。在患者脐孔上方2cm处和切口下方分别做两处弧形切口,将腹腔镜分别沿上下切口置入腹腔内,选择下方TROCAR作为操作孔,建立人工气腹。患者保持头低脚高位,并向左倾斜30o左右,利用腹腔镜探明阑尾位置后,使用电凝刀自阑尾系膜至阑尾根部全部切断,在中央套管的辅助下,取出切除的阑尾。若手术创面未出血,可吸净患者腹腔内的积液和脓性液体,并进行置管引流,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法评估,VAS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强烈。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用SPSS22.0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用例数(%)和(±s)表示,组间检验x2和t表示,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n,±s)
附表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n,±s)
复时间/d 住院时间/d术后VAS评分(n=43) 手术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组别 肛门排气恢A组 42.6±7.2 112.6±31.5 1.3±0.4 5.5±1.4 4.6±1.4 B组 41.4±7.1 54.3±19.3 0.9±0.3 3.5±1.1 2.9±0.8 P >0.05 <0.05 <0.05 <0.05 <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明显少于A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3%,明显低于A组的16.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此次研究通过给予慢性阑尾炎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结果显示: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其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的开腹阑尾切除术因手术禁忌症与治疗费用较少,被广泛用于基层医院中,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且易导致感染和腹膜炎等病症。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切口较小,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手术操作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弥补了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不足之处[1]。而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减少了腹腔穿孔数,优化了常规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确保不增加手术用时的情况下,能减少手术出血量,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加快术后肛门排气[2]。
综上所述,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慢性阑尾炎,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适合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