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18-10-20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450000董苗苗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450000)董苗苗
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结肠息肉多采用手术疗法,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为常见术式。但研究指出手术成功的关键,不仅依靠熟练的医护配合,还取决于有效的护理干预[1]。本研究就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作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患儿80例,依据入院时间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4.12±1.98)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6岁,平均年龄(4.07±1.92)岁。比较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结肠息肉手术的常规护理措施,即术前常规向家长讲解内镜下手术切除的过程及优势,解除家长的疑虑和担忧,并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的变化,注意有无腹痛等症状,及时给予处理。观察组采用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音乐疗法。①手术前1天应评估患儿的病情、心理状况、性格特点和喜好,选择适宜的音乐,以舒缓柔和、旋律轻快的类型为主,如“数鸭歌”、“拔萝卜”、“两只老虎”、“喜洋洋灰太狼”等。②分别于手术前30分钟、手术过程中和术后2天内播放音乐,以分散患儿注意力,消除患儿紧张情绪,缓解疼痛。③根据患儿情况调节音量大小,一般控制在50~60dB。(2)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介绍音乐疗法的目的及意义,促使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治疗。②一般护理。音乐播放前应保持环境安静,调整光线亮度,暂停诊疗和护理操作,嘱患儿放松。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分数越高说明患儿的心理状态越差。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10分,分数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2天两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及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音乐疗法作为心理治疗方法之一,以心理学为基础,运用音乐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缓解疾病痛苦。同时音乐疗法与护理干预结合应用,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对小儿结肠息肉患儿予以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SAS评分、SDS评分及VAS评分均较低,表明通过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可减轻焦虑、抑郁程度,缓解疼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应激源,极易造成生理和应激反应,加之患儿对于医院本身和手术治疗均存在恐惧感,进一步加重紧张情绪,易使患儿产生抵触心理,治疗依从性降低,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因此,采用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通过护理干预,可提升家长对于音乐疗法的认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促进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一般护理,有利于确保护理工作质量;通过音乐疗法,一方面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其情绪稳定,减轻患儿对手术的恐惧感,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能使患儿的心情放松,减轻疼痛感,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附表 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对比(±s,分)
附表 两组患儿的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对比(±s,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VAS评分术前对照组(n=40) 49.86±6.25 48.34±5.91 3.12±1.13观察组(n=40) 49.77±6.19 48.22±5.84 3.05±1.08 t 0.065 0.091 0.283 P>0.05 >0.05 >0.05术后2天对照组(n=40) 43.71±5.62* 42.43±5.04* 2.06±0.83*观察组(n=40) 38.65±5.58* 37.51±4.98* 1.25±0.78*t 4.041 4.392 4.498 P<0.05 <0.05 <0.05
综上所述,在内镜下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过程中实施音乐疗法结合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患儿的心理状态,减轻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