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BI-RADS分类在微小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8-10-20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杨洋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杨洋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其发病趋势在不断增加。患者在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治疗难度加大。临床将不超过0.5cm的病灶定义为微癌,直径在0.6~1.0cm之间的病灶定义为小癌[1]。随着病情进展,癌细胞扩散的概率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微小乳腺癌对于辅助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开展了超声BI-RADS分类在微小乳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接诊的1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均为女性,且超声BI-RADS分类标准诊断为3级、4A级、4B级、4C级、5级。患者均为单一病灶,病灶直径均不超过1.0cm。患者年龄为23~77岁,平均年龄为(42.87±4.67)岁。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超声诊断,记录病灶大小、边界、边缘、形态、纵横比、内部微钙化、内部血流、后方回声、周围组织改变等情况。根据超声BI-RADS分级标准分级[2]。
附表 良性和恶性病灶超声征象对比[n,%]
1.3 观察指标 观察病理结果、超声BIRADS分级结果、病灶超声征象。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对结果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学输入及结果输出分析,数据结果以构成比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控制为α=0.05,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27例患者,经病理证实,良性病灶96例,其中,腺病46例,纤维腺瘤4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炎症2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1例,囊肿病1例。恶性病灶31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7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黏液腺癌3例。
2.2 超声BI-RADS分级结果 分级结果:3级60例、4A级21例、4B级18例、4C级16例、5级12例。其中良性病灶88例,恶性病灶39例。超声BI-RADS诊断微小乳腺癌的灵敏性为90.32%、特异性为88.54%、准确性为88.98%、阳性预测值为71.79%、阴性预测值为96.59%。
2.3 病灶超声征象分析 结果表明,病灶超声征象在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中有差异(P<0.05),见附表。
3 讨论
微小乳腺癌体积小,患者常无明显症状,使得其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延误病情。及早发现并诊断病灶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的完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步应用于临床。该诊断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属于无创诊断,能够显示微小病灶,应用价值较高[3]。然而,该诊断方法受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的情况。BI-RADS分级标准是一种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通过良恶性判断,减少医师检查的主管性影响,提高诊断准确率[4]。BI-RADS在诊断较大的乳腺癌方面,应用报道较多,但在微小乳腺癌诊断方面,相关报道较少。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病灶超声征象在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中有差异(P<0.05)。说明可以通过病灶超声征象,对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良性和恶性的判断,减少主观影响。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在多个征象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这和其生长方式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关于其诊断价值,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总之,超声BI-RADS分类对于微小乳腺癌诊断价值较高,可根据病灶超声征象辅助判断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