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凝血药物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10-20河南省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472500郭霞霞许雪琴
河南省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472500)郭霞霞 许雪琴
本研究为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分别给予不同患者巴曲酶和依达拉奉、巴曲酶治疗,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以确定适合用于临床治疗的用药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5例。甲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55~76(67.3±3.8)岁,发病时间5~68h,平均(38.6±6.4)h;乙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57~78(67.7±3.6)岁,发病时间6~69h,平均(38.9±6.2)h。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降压、抗凝、吸氧、溶栓和抗血小板集聚等常规性治疗,甲组采用巴曲酶(国药准字H20031074,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治疗,首日采用10BU巴曲酶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第3、5、7天采用5BU巴曲酶溶于150ml生理盐水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乙组采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结合巴曲酶治疗,将30mg依达拉奉注射液溶于250ml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30mg/次,2次/d,巴曲酶的用法及用量同甲组,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状况、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评定标准:①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NIHSS评分减少<20%或死亡;②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减少20%~50%;③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NIHSS评分减少51%~90%;④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减少>5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计数与计量数据分别用(n,%)和(±s)表示,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乙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1%(34/35)明显高于甲组82.9%(29/3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甲组中肝功能轻度异常、局部皮疹和牙龈出血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乙组中牙龈出血、局部皮疹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n,±s)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n,±s)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 35 20.9±3.1 15.3±2.1乙组 35 21.2±2.9 7.7±1.6 t 0.418 17.031 P>0.05 <0.01
脑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性神经内科疾病,作为患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急症,急性脑梗死发作后会导致患者的脑部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状况,进而引发局部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1]。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脑内的羟自由基,促使前列环素生成,抑制炎性介质白三烯的生成,缩小脑部缺血半暗带面积,避免患者的神经元组织出现坏死,损害患者的脑神经功能[2]。巴曲酶作为促凝血药物,其中的去纤维酶能诱导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使其发挥溶栓作用,并且降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达到溶栓的目的,降低血管内阻力,有抗血红细胞凝聚的效果,能改善血管通透性,促进患者脑部血氧循环,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状况,改善脑神经功能。此次研究通过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的药物治疗,结果显示乙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甲组,治疗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甲组,且两组的不良反应对比无明显差异,表明采用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合治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采用依达拉奉结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既可以增强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又安全有效,适合用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