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优化研究

2018-10-19石媛叶志诚

卷宗 2018年21期
关键词:规划建设生态城市优化策略

石媛 叶志诚

摘 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未来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关系到城市健康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而中国正是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本文通过梳理生态城市的发展概况,对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从理论贯彻和对策行动两方面入手,由宏观到微观对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提出策略,努力使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优化策略

1 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概况

我国生态城市的初步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90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复合生态理论与方法体系。随后,长江三角洲流域的各大城市也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21世纪以来,全球资源短缺问题萌芽,气候异常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就成为各国减少资源消耗、寻求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国家级学会和地方学会创办了多场学术探讨会议,旨在将有关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推向高潮[2],方级政府也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

2 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理论缺失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严重滞后于管理发展的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内容繁杂种类多样,而规划界的总体更新节奏偏快,导致城市规划师在对生态城市建设时无法完全吸收相应理论知识就投入到下一轮规划中去。因此很难有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方法评估,因此不能学习到他们理论知识和规划办法的精髓。

2.2 导向不清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后,各地政府都将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上日程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后进行了多场规模不一的生建设活动。但在建设过程中,政府会出现对生态城市的定位不明晰、盲目跟风、存在攀比心理、过分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错误的行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通病。将来可能会留下一堆烂摊子,导致城市无法实现可持续[3]。

2.3 目标模糊

目前,中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这个阶段地少人多,所以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就要求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多利用盐碱地等未进行开发利用的用地来进行生态建设改造。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大前提和必须依照的标准。一旦违背这个原则,生态建设就会毁于一旦。万庄生态城在建设时,产生了占用农田耕地等涉及土地性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关注民生和民之所需,使城市生态建设无法继续开展,陷入到一筹莫展进退两难的境地中。

3 引导中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3.1 贯彻理论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是长期过程,它是包含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因此这个过程具有渐进性。这就需要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理解并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严格遵循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规划城市,树立科学的生态城市发展观。平日里要加强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环境系统再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发展经济、寻求资源永续利用的方法并提高生活质量等[5]。

3.2 优化策略

3.2.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国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全国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为了计算方法的准确与简洁,尽可能采用单项指标,对于加权指标的运用要慎重;②全国导向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涵盖的指标系数不宜过多,地方在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时,可根据该地实际情况发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③在评定过程中,多采用结果指向性指标,少采用过程操作性指标[6]。因为在过程性指标的推算中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定因素,多项累计导致最终结果偏差较大。

3.2.2 分区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区发展水平不一等导致各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多样。但目前只有宏观指导,少有考虑生态城市的地域性、差异性、复杂性。建设生态城市不能直接按照原有模式,而应该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特点明确建设规划内容。这就要求各城市应该在全国导向性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针对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资源分配情况、经济发展等因素分区指导,进一步编制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目标 [7]。

3.2.3 自下而上转变生活生产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是公众行为的标杆和主导力量,应明确生态城市发展目标与导向,加强对生态理念的重视。政府工作人员要带头树立对资源的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并承担应尽的责任,为公众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带头表率作用[8]。其次企业或工厂应搬迁减排,从细节入手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形态自觉优化、生态修复和涵养等方式来达到环境友好的标准。最后,公众应当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贯彻落实生态城市新理念,形成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9]。

3.2.4 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助推各国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已遍布世界各地,各国都开始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努力寻求适合自己国家城市发展的生态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储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战经验。我国在探索适宜自己的生态发展道路时也有不少与国际合作的案例,本着共享生态文明,共建可持续生活的原则,健康稳步发展。但是在与他国合作时,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生态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模式,否则会酿成上海东滩生态城这样的失败案例[10]。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给中国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措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机遇与挑战已经使生态城市建设成为解决未来城市问题的最佳选择和方向,这需要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努力,让生态城市建设落实到实处,坚定不移的推动生态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那鲲鹏.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 20(7):57-60.

[2] 刘琰.中国生态城市整体发展与典型案例[J].建设科技,2011(13):35-39.

[3] 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生态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1-7.

[4] 黄光宇,陈勇.论生态城市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06).

[5] 马交国,杨永春.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6,21(2):71-74.

[6]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李向前.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11,8(6):54-58.

[7] 高静,李爱莉,芦玉敏.关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性思考[J].特区经济,2011(2):298-299.

[8] 仇保兴.“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C].2013中国南京·世界屋顶绿化大会, 2013.

[9] 孙建国,吴克昌. 基于生态城市理论的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特区经济,2007(2):132-133.

[10] 李迅,刘琰.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望与压力同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建设报,2011-5 -31(建设科技版).

作者简介

石媛(1995-)汉族,江苏人,城乡规划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叶志诚(1993-)汉族,江苏人,城市规划硕士,南京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

猜你喜欢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优化策略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