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
2018-10-19池水婧
池水婧
【摘 要】奏鸣曲《告别》Op.81a属于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由本人亲自标注标题的奏鸣曲,也被誉为是“最有特性的奏鸣曲”。本文将从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演奏技术归纳三方面对这首奏鸣曲进行分析,以扩展加深对作品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于实际的演奏之中。
【关键词】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奏技术归纳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046-02
一、创作背景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创作于1809年—1810年,是贝多芬为他的学生及朋友鲁道尔夫大公而创作的。此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被作曲家冠以标题,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1809年,奥法战争爆发,鲁道尔夫大公为暂避战火离开维也纳,面对鲁道尔夫大公的离去,贝多芬感到彷徨无主,在依依不舍的感情之下,写下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并特别注明“告别。1809年5月4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之际。”在随后的5个月中(同年10月,奥法战争结束),为表达大公不在之时的寂寞难安, 贝多芬完成了题为“别后”的第二乐章。阔别九个月后的1810年1月30日,鲁道尔夫大公重新回到维也纳,再次见到大公的贝多芬以兴奋的心情为标有“重逢”的第三乐章写下“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从三个乐章的标题来看,这一奏鸣曲的发展是前后贯穿的,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而严密的整体,所表现的内容极易被理解,为演奏者的演奏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创作特点
《告别》奏鸣曲不仅巩固了古典奏鸣曲的形式,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一发展表现为,第一,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了加有引子和长达96小节尾声的奏鸣曲式。并将引子中“告别”的动机贯穿于整个乐章,从而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第二,主部主题内部的对比越来越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乐句间不同材料间的对比,还体现在速度上的对比,这些不稳定性和动力性都极大地促进了奏鸣曲式不断地向前发展。第三,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连接部在地位上有明显的提高。如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连接部有21小节,而副部主题只有8小节。从长度上来看,连接部有着相当重要的份量。第四,整体风格向着浪漫主义迈进。在《告别》奏鸣曲中,作曲家更加注重和声的色彩性而非功能性,整部作品多次用到增三、减七和弦及副属和弦,甚至用模糊其中的调式调性来凸显个性化特征。抒情歌唱性的第三乐章在创作风格上也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即将到来。
三、演奏技术归纳
从谱面来看,整部作品以大量的双音/和弦、装饰音、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八度为主要的技术支撑点。演奏好这首作品,首先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揣摩其中的情感。
(一)双音/和弦
双音/和弦是钢琴演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演奏技术,通常会以双音/和弦连奏、双音/和弦上加点的跳音式弹奏,以及持续重复同一双音/和弦三种形式出现。但无论哪种形式,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注意几个音要同时弹下,整齐划一。在这首作品中,以双音/和弦连奏、持续重复同一加点的跳音式双音/和弦居多。对指法的分析是弹好双音/和弦连奏的关键。
1.双音连奏。双音中的三度音阶连奏以悄无声息平滑无痕的换指为追求。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的换指,要保留一个手指在键盘进行转换,也就是以一个手指作为支点来进行转换,而不应该两指同时脱离键盘,这样容易出现断痕。乐曲开头处的三个双音(谱例1)应采用连奏的方式弹奏来体现告别时的忧郁情绪。这三个双音不属于上述提到的三度音阶式的下行,在此指法可以设计为3、5指,2、4指,1、3指。弹奏时需要注意:把手指尽可能分开,弹完第一个双音时,缓慢的将力量转移到2、4指上,在第二个双音弹下去的同时,第一个双音的两个手指慢慢抬起,以保持双音之间的衔接连贯,同时这一缓慢的力量转移也体现了这里标注的表情记号espressivo(富有表情)。在力度的处理上三个音是逐渐减弱的。如谱例1。
第一乐章12-15小节(谱例2)也同样采用这种双音/和弦连奏方式。如谱例2。
2.双音/和弦上加点的跳音。第一乐章 32-34小节右手的跳音式双音/和弦(谱例3)由于弹奏速度要求较快,容易出现音符交代不清的问题,尤其是33小节,此处指法可设计为13、124、135、135、124、135、124、124,再加以反复练习,会有所改善。如谱例3。
(二)装饰音
装饰音在拍点上弹奏还是在拍点前弹奏是要针对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的。这一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频繁的使用了装饰音。对此做细致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本乐章除第4、9、18小节装饰音应在拍点上弹奏外,第6小节的两个装飾音D和F在拍点前弹奏效果会更好。高音旋律声部的第一拍是降E,中低音声部上的音是F,降E和F是不协和的小二度,而这种不协和感会使音乐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连续的十六分音符
连续跑动的十六分音符集中于第三乐章。就第三乐章的1-8小节(谱例4)来讲:纵向上要求双手弹奏整齐,横向上要求双手弹奏连贯流畅,音色上晶莹剔透。在此可采用手指不离开键盘做抬起落下的动作,以达到颗粒感的音色。其次,合理的指法设计是弹好这些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的基础条件。因为长期固定使用一种科学的指法进行练习会形成手指上的惯性,对于达到连贯流畅有很好的作用。如谱例4。
(四)八度
八度弹奏是很多学习者不容易克服的技术难点,而这一难点主要在于手臂的放松与手掌和指关节的紧张之间的高度结合。由于八度所需的手指跨度较大,使得手掌和指关节在弹奏过程中只有始终处于一定的紧张度,才能保证其准确性和力度,而在保持紧张的同时,又要求手腕和手臂处于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本作品的中的八度技术有三种。
1.连奏八度,在第一、第三乐章多次出现。连奏八度在保持好手掌和指关节的八度框架后,弹奏时手腕做与琴键呈水平方向的贴键式移动,以保证八度乐句的歌唱性连贯性。如谱例5:第一乐章19-20小节、22-24小节。
2.断奏八度,要求手掌和指关节始终维持在固定的八度位置框架下,以手腕或肘关节为轴心,手臂放松地带动手掌向下击键。谱例5中的第21小节、第25小节。第三乐章158--163小节左手。
3.分解八度,集中在第三乐章。在分解八度中,应加强对小指的支撑力和稳定性的训练。练习时可采取小指弹奏八度的上方音,大指放在与小指相距八度的位置,但不弹奏,手掌在始终保持八度的框架基础之上弹奏。如谱例6。
(五)踏板
除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中作者本人亲自标明使用的踏板外,第一乐章告别动机“g-f-降e”的出现,需要采用切分踏板法链接旋律的同时,给予低音部更加深沉厚重的音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中,踏板不仅要为上行的八度和弦提供音量支持,还要保证左手八分音符伴奏型的清晰均匀。副部主题高音部旋律也需要运用切分踏板法将主线条呈现出来。在223-253小节主和弦与属和弦复合在一起的段落可使用弱音踏板。第二乐章不建议过多使用踏板,在11、12、27、28小节sf的位置,踏板以两音之间连线为准,使用同音踏板。第三乐章37-44小节的分解和弦sf以及强结尾处为达到饱满的声音要使用延音踏板。
四、结语
本文具体内容是对此奏鸣曲弹奏资料上的补充。而文章中大标题所搭建的框架,对其他作品的研究也是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一框架表明:任何作品只有在了解过相关的创作背景、分析过作品创作特征、归纳过其中的技术难点着重练习后,才能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达到更好地指导演奏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三兴.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2]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邓荔枝.贝多芬奏鸣曲《Opus 13 No.8(悲怆)》与《Opus 81a(告别)》的比较研究以及演奏诠释[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张歌.贝多芬标题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7.
[5]柯岚.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us 81a的演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