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刘继华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463000)刘继华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骨折端移位、错位等患者需手术纠正。术后肢体肿胀是常见并发症,严重的肢体肿胀可压迫神经、血管,造成静脉血栓、骨筋膜室综合症等并发症[1]。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骨折术后护理在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寻求更加有效降低术后肢体肿胀的护理方式至关重要。本实验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来院治疗的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整理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患者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8.35±8.13)岁。纳入标准:①需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②同意配合实验进行。排除标准为:①年龄大于55岁者;②过敏体质者。将该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50例,年龄25~54岁,平均年龄(38.25±6.36)岁。对照组患者5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8.48±7.32)岁。两组患者其自身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所选病例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患者术后卧床,忌食辛辣食物,避免接触酒精、烟草等,保证充足睡眠及心情舒畅。患肢固定、抬高,常规应用消肿、镇痛药。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感染的发生。试验组:该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还接受对肢体肿胀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术后使用弹性绷带对患者加压,加压力度为不影响末梢循环,从而减少出血及体液的渗出及聚积,降低患肢肿胀程度。术后24小时内进行冰敷,间隔为每小时冰敷一次,每次半小时。目的为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手术24小时后,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促进血液、淋巴循环,促进淤血及体液吸收。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讲解,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并重视预防肢体肿胀的危害,促使患者克服心理及生理上的不适及疼痛,更加配合医护人员术后对肌肉、关节等的康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肢皮肤较正常皮肤稍紧。有效:患肢皮肤紧绷,无张力性水泡。无效:患肢皮肤紧绷,出现张力性水泡。有效率=(显效患者数+有效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5 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8.0%,对照组为90.0%。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X2=5.67,P=0.02)。具体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X2=4.35,P=0.04)。具体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情况对比
附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对比
3 讨论
四肢骨折是常见病,对于骨折端错位等状况,需进行手术进行校正治疗。骨折手术创伤较大,损伤患处血管、软组织等,导致骨折处血液运输障碍。血运不畅可导致淤血、血栓、患处缺乏营养及氧气,外观表现为患肢肿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及生命健康。寻找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肢肿胀的方法至关重要。术后护理在骨折康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常规临床护理不能有效解决术后患肢肿胀问题。针对性护理对患肢肿胀出现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及缓解出血、体液渗出等问题。故本文对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肿胀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接受针对性护理的患者,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明显低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的患者,其血栓、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者。
综上所述,对术后肢体肿胀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肢肿胀,提高护理效果,降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