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8-10-19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冯枫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冯枫
临床研究发现,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改善预后[1]。因此,本研究就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作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5.78±10.71)岁;其中早搏11例,心动过速14例,房颤19例。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5.62±10.59)岁;其中早搏12例,心动过速15例,房颤17例。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心律失常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连续性护理干预,即评估、分析近几年心律失常患者再次住院的原因,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文献,制定出适宜的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住院期间。①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讲解心律失常的有关知识,即诱因、治疗、用药等,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的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异常。②出院前应了解患者的疾病治疗情况和心理状态,依此拟定出院后康复计划,告知患者健康行为与疾病转归的关系,说明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争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使其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③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姓名、年龄、病程记录、联系方式、住址等),建立随访档案。(2)出院期间。①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病情,了解用药、饮食情况,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②上门访视。现场指导患者及家属心律失常的日常保健技能,并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流程,提升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③电话随访应每2~3周1次,上门访视应每月1次,每次时间均在30~50分钟。
1.3 观察指标 于出院2个月后采用自主设计的《健康行为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总分100分,分数与健康行为呈正比。同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治疗依从性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主要调查患者有无按时按量服药、有无遵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饮食调整和运动锻炼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对比(±s,分)
附表 两组健康行为及治疗依从性对比(±s,分)
组别 健康行为 治疗依从性对照组(n=44) 79.56±5.87 81.63±5.74观察组(n=44) 85.41±5.92 89.38±5.81 t 4.655 6.294 P<0.05 <0.05
3 讨论
目前,医疗技术的提高,不断提升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但是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后因无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加之遵医行为较差,引起心律失常再次发作,导致预后较差[2]。因此,给予心律失常患者必要的连续性护理干预以协助其提升依从性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心律失常患者予以连续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及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高,说明通过连续性护理干预,可提升健康行为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传统的护理模式主要是针对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忽视对患者出院后健康指导和病情观察。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连续性护理干预,即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患者的身心状况和护理需求,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措施,包括住院期间的护理、出院计划、出院随访和健康指导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理服务得以延续,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通过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对于心律失常的认知,明确健康行为的重要性,争取患者的配合;通过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和上门访视,能持续改进患者的健康行为,增强其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改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进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