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死亡教育在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姑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9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何莉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何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选取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8~83岁,平均(65.5±4.5)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8~83岁,平均(65.5±4.5)岁。两组的以上资料比较具有良好的均衡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姑息护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其病情发展的阶段、诊疗措施及护理程序,对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根据癌症阶梯止痛法合理使用药物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做好饮食指导。观察组在姑息护理中应用系统化死亡教育,内容如下:①制定系统化的死亡教育计划:护士长、主治医生、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开会探讨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常见的心理护理及护理问题,并制定有效的系统化的死亡教育计划,开展多形式死亡教育模式。②死亡教育的实施:a.面对面交谈:与患者一对一的沟通,详细而系统为患者讲解死亡的意义,让患者理解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以科学、合理和辨证的观点看待死亡。b.死亡书籍:为患者发放亡教育书籍,如《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最好的告别》等,引导患者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我之死。c.集体教育讲座:邀请患者参加死亡教育讲座,与患者们共同探讨生存与死亡关系,使患者意识到死亡在生命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其从容的面对死亡。d.家属教育:对患者家属做好情绪疏导,讲解死亡的意义,鼓励家属协助对患者进行思想情绪疏导。
1.3 观察指标 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 M 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HAMA及HAMD量表评分范围均为0~56分,以分数≥7分表示有焦虑、抑郁症状。以Schipper的癌症病人生活功能指标量表(FILC)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范围0~253分,分数越低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利用其中的t、x2检验计量(±s)和计数(%)资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附表1。
2.2 生存质量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ILC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的FILC评分均降低(P<0.05),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附表2 护理前后两组的生存质量比较(±s,分)
附表2 护理前后两组的生存质量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0 185.42±12.30 112.56±10.23#对照组 40 186.30±14.20 135.45±11.02#t 0.296 9.674 P 0.768 0.000
3 讨论
在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中,患者处于对死亡的恐惧中,使其身心受到双重折磨,因此做好患者的死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可看出两组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后两组的FILC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的姑息护理中实施系统化死亡教育,可以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死亡教育是现代人性化护理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1]。本次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应用系统化的死亡教育,首先制定死亡教育计划,保证死亡教育的全面系统化,在实施过程中,从面对面交谈、发放死亡相关书籍、集体教育讲座及家属教育四个方面进行,让患者理解死亡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消除面对死亡时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使其坦然的面对死亡,从而提高其最后生存阶段的生命质量[2]。
综上所述,将系统化死亡教育应用在预死亡阶段肺癌患者姑息护理中,对于减少焦虑、抑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