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肢体语言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9李玉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6期
关键词:肢体依从性护理人员

李玉玲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鞍山 114001)

经验表明,小儿就诊时经常会因为环境陌生、身体不适等产生焦虑情绪,大哭不止,甚至无法接受治疗和护理,影响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小儿语言表达能力不佳,无法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肢体语言沟通是与小儿进行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的应用效果,本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的方式,对比了常规护理及肢体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60例,女26例,男3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6±1.2)岁;对照组患儿60例,女28例,男32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0±1.3)岁。两组患儿于一般资料上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创设良好的医院环境、做好消毒卫生工作、对家属进行心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肢体语言沟通,具体内容如下。

1.2.1 丰富的面部表情:在实施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当面带微笑,目光和蔼,平等对待患儿,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患儿,让患儿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友好,进而实现自我放松,拉近双方的距离[1]。大多数患儿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恐惧、焦虑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事前优化病区环境,摆放一些小卡片、小玩具等,增加患儿的熟悉感,同时也能够转移注意力,弱化疼痛。护理人员应当尽量保持耐心,不能因为患儿哭闹不止就大声斥责,而是应当始终保持温柔,能够使用温柔的话语与患儿对话,让患儿能够放下戒备,增加对护理人员和治疗人员的信任。

1.2.2 使用眼睛进行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传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这个人的品行、性格等。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常与患儿进行眼神交流,用眼睛来吸引患儿,听过目光直接的触碰[2],让患儿产生安全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热心和关爱,增加信任感。多注视患儿的双眼,即使其哭闹不止也应保持微笑,这种“以静制动”的方式,可以应对很多突发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当结合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鼓励其说出自己的不适部位和程度,讲明恐惧或者焦虑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很多患儿是因为害怕各类器械,而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应当耐心的讲解这些器械的作用,尽量使用患儿能够理解的语言,鼓励患儿勇敢面对治疗过程,并使用眼神交流来增加患儿的自信心。

1.2.3 认真观察患儿行为:肢体动作能够反映出患儿的内心感受,如皱眉、东张西望等,反映了患儿此时具有抵触、不耐烦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当及时的抚触、轻拍患儿背部或肩膀,抚摸患儿头发或者轻轻握住其手指,通过这些肢体动作,在潜移默化中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使其始终保持平稳的状态。轻轻拥抱患儿也能够表达出对患儿的关爱,能够消除患儿的防备心。护理人员应当始终保持警惕,尤其是进行穿刺、检查等操作时,应当尽可能消除外界刺激,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其患儿之间的哭闹相互“传染”[3],影响整体的医院秩序。

1.2.4 多使用肢体语言:护理人员自身应当衣着整洁干净,保持体态端庄,进行各项操作时都能够行为得体,即使发生突发情况后也能够从容面对,不表露出慌张的情绪,这样能够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信任感。护理人员应当严格遵循各项护理要求,给人以可靠的印象,尤其是在消毒、清洁的环节内,不省略相关步骤,保证行为的规范性。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用始终保持主动性,主动地抚触和亲近患儿,在取得家属同意的前提下,能够通过与患儿的直接接触,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哭闹情况。

1.3 评价标准:①完全抵触:患儿有明显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治疗时不断的挣扎、哭闹,无法配合;部分抵触:患儿有焦虑和恐惧情绪,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抵触情绪较大,接受治疗后情绪仍然难以平复;部分接受:患儿愿意配合部分操作,但对另外一些操作有抵抗情绪,需要经家长和护理人员安慰后方可配合治疗;完全接受:患儿无焦虑和抵触情绪,自愿配合全部的治疗操作,无哭闹和挣扎情况。治疗依从性=(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总人数×100%[4]。②向患儿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得分为0~100分,按照得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的数据使用SPSS19.0计算,计数资料以χ2检验,通过n(%)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通过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依从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中完全抵触1例,部分抵触4例,部分接受24例,完全接受31例,治疗依从性为91.67%(55/60);对照组患儿中完全抵触6例,部分抵触12例,部分接受25例,完全接受17例,治疗依从性为70%(42/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中满意38例,基本满意2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67%(58/60);对照组中满意24例,基本满意22例,不满意14例,护理满意度为76.67%(46/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肢体语言是一种通用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临床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其信任感。小儿本身情绪控制力差,加上医院环境陌生,不适感较为强烈,很容易出现不良情绪,严重时还会影响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护理人员应当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眼神交流、丰富的面部表情、患儿行为的观察、肢体语言的使用等措施,来实现有效的沟通,进一步稳定患儿的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工作,能够完全或部分接受治疗工作,减少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困难程度,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此次研究中,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0%、76.67%,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1.67%、9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可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肢体依从性护理人员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肢体语言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影响外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