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软组织缺损实施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10-19汪永明
汪永明
(本溪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辽宁 本溪 117100)
本文旨在探索穿支皮瓣修复治疗在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共有100例,对其随机化分组,分别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均在2016年2月23日至2017年2月23日期间收治。
观察组平均病程(6.16±2.31)d,平均年龄为(42.31±3.65)岁,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受损部位:19例患者为左手,31例患者为右手;受损因素:21例患者因车祸伤,6例患者因机器皮带轮绞伤,12例患者因肿物砸压伤,11例患者因摔伤。对照组平均病程(6.52±2.74)d,平均年龄为(42.92±3.74)岁,男性有25例,女性有25例;受损部位:20例患者为左手,30例患者为右手;受损因素:22例患者因车祸伤,5例患者因机器皮带轮绞伤,13例患者因肿物砸压伤,10例患者因摔伤。两组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消毒、清洗工作,且保留不存在污染的组织,尤其是连续性肌腱、血管、神经等组织,加强止血操作,在完成清创手术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针对关节囊、骨骼、肌腱损伤患者,需进行修复治疗。
对照组采用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首先根据患者创伤情况,选择相应的皮瓣,设定好皮瓣大小后,根据皮损情况,再进行裁剪,最小为3~6 cm;最大为10~18 cm。本次麻醉方式选用臂丛阻滞麻醉,常规皮下组织、皮肤切开后,撕开深筋膜浅层皮瓣,且对皮下组织进行修剪,暴露蒂部组织,缝合胸腹壁皮瓣,减少创面渗液。
观察组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确定皮瓣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后,实施臂丛阻滞麻醉,且将穿支部位作为依据,设计、调整皮瓣边缘,并暴露血管干旁的脂肪小叶,钝性清除,随后再暴露穿支血管,实施纵行切口,深筋膜构成空腔,同时提起血管根部,常规切除肌肉穿支皮瓣,再以皮瓣为中心,切开皮瓣边界,游离提起皮瓣。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显效:患者未发生感染、肿胀等症状,手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手部功能基本正常,存在轻度肿胀现象;无效:患者手功能未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进行t或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对比值存在差异。
2 结 果
相比之下,观察治疗安全性更高(P<0.05)。见表1。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n(%)]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
组别 例数(n) 治疗前(分) 治疗后24 h(分) 治疗后72 h(分)观察组 50 5.14±0.28 2.95±0.34 0.22±0.17对照组 50 5.86±0.53 3.84±0.62 1.49±0.22
3 讨 论
手部软组织缺损属于临床常见现象,主要是指因各种外部因素,导致手部创伤,引起缺损,因此治疗原则在于修复,从而维持手部正常功能,恢复手部外形。而一旦修复方式选择不正确,便可加大患者疼痛感,无法恢复至最佳状态,且需受到二次创伤[1]。
穿支皮瓣修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利用价值性高等优势,其能够对患者缺损组织进行修复,且促使患者手部功能尽快恢复,减轻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且在修复过程中,穿支皮瓣修复术选择性的携带一些皮神经,且对神经进行相关性吻合处理,能够恢复手部感觉功能和外形,保证外观美感[2-3]。同时还能够降低肿胀、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避免指骨或肌腱出现坏死现象,以免留下瘢痕,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4-5]。
总而言之,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效果显著,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整体疗效,缓解患者疼痛感,保证外观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