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核心的专科大数据云平台设计

2018-10-19刘丽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6期
关键词:胸痛病历中心

姚 健 田 兵 徐 林 李 潞 刘丽敏

(1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胸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1;2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四科,辽宁 沈阳 110024;3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1)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出的概念[1]。胸痛中心建设不仅需要多学科(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脏科、影像学科)协作,更需要区域内各个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如药房、护理中心、养老机构、医疗保险等)协同合作。产生于胸痛中心临床工作过程的各类数据信息繁杂。将离散在各个系统、各个机构甚至各个医疗器械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提取出来,形成完整的个人诊疗信息,从而形成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这种大数据思维就是将更多类型、更快变化、更大数量的数据进行实时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并通过移动互联网渠道将个性化服务提供给个人,将个人、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如药房、护理中心、养老机构、医疗保险等)连接起来,形成全连接的健康云服务平台[2]。因胸痛中心的专科专业的属性,良好的顶层设计是平台有序快速建设的基础。

1 整体架构设计策略

1.1 医院的任何一项信息化项目建设,既是为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的效率和质量服务,同时也是为改善管理、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效益服务的,二者同等重要。胸痛中心大数据云平台建设设计应注重实际业务操作和管理的需求,不盲目追风、不盲目贪大求全,应满足大数据云平台基本构架要求[3],见图1。

图1 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系统基础构架设计

1.2 胸痛中心的急救过程可产生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可以提炼大量宝贵资料,可以不断改进临床工作,尤其是急诊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时,应从区域层面至医院层面整体考量,架构设计和标准要纵向横向综合考虑[4]。

1.3 统一患者识别号。患者进入胸痛中心就诊,无论是院前急救,还是住院以及出院后门诊随访,只能为其分配唯一的识别号。如果是两个号,必然给临床信息(病历、影像、检验、医嘱等)集成和调阅带来麻烦。如果就诊者手中有多种类型的挂号卡,系统必须能将这些卡关联到唯一的识别号上。

1.4 兼容已有数据系统。虽然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就诊者的数据范围涵盖院前至出院后,但应该明确,该平台是原有院内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延伸,而不是另外组建的独立系统。

2 分期建设策略

2.1 云平台建设初始阶段应以一家三级医院为核心,用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独立运营管理经验。当胸痛中心“急救链”稳定,物联网规模突破地理限制,到达省级,甚至跨省,就必须依靠电信运营商,乃至由政府统一管理,建立各级机构共同参与的专科云平台数据中心。

2.2 平台建设和运行面向域内各级医院、护理机构、养老院、药房等各类医疗资源。开发的远程监控系统、病历系统、智能手机终端既要满足信息的自动记录、自动调取,也要满足多途径远程登录、集成各类信息,尽量减少院前急救人员和院内医务人员的负担,符合其使用习惯。因此,平台系统应优先面向急救系统参与者,而后逐渐扩展到其他机构人员。这一知识转移过程可通过分期分批培训完成。

3 胸痛中心/心脏科工作站功能集成设计策略

3.1 满足采集的数据,包括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血糖、肌钙蛋白等,通过无线技术(蓝牙、WIFI、3G、4G)传输方式上传至云平台,将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的部分功能移至院前,达到院前明确诊断、院前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绿色通道,直达导管室或手术室。

3.2 胸痛中心的病历应根据不同病种启动相应模板,院前病历以勾选式为主;院内病历则侧重病情分析、抢救记录、Grace分值及危险分层的计算,并将院前信息自动带入其中。

3.3 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进行集成设计。大数据的公认特点之一是“价值密度低”,这是由于数据总量比较大,而核心的、真正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相对较少造成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集成数据特点同样具有体量大和离散性。因此,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优先搜集那些重点的、核心的信息数据(如关键人物或典型病例的病案信息、疾病的病案信息等),并重点提供利用,以此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发挥平台的价值[5]。

3.4 充分利用医院原有的PACS系统和设备,将其纳入胸痛中心专科物联网,实现海量影像数据共享。域内各医疗机构即为一个存储点,在院间会诊时,共享的图像数据可即时调用。支持跨平台、移动浏览,及支持普通Windows系统电脑、安卓系统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支持IOS系统的苹果手机和电脑。

3.5 患者就医全过程时间轨迹自动采集。可通过扫描条形码或二维码的方式,通过蓝牙等传输技术记录时间节点。院前急救人员第一时间接触患者时,可在明显位置放置条形码或二维码,完成从急救现场、上救护车、到达急诊室、院内各部门、导管室的时间点记录。

4 质量控制与管理需求设计策略

4.1 临床业务质量控制一般包含病历质控、临床路径质控、护理质控和合理用药质控。这些技术可利用医院原有系统模块功能即可,不必另行建设。

4.2 辅助医院管理决策是管理人员对平台的核心诉求。真实准确的一手数据是医院制定管理决策的基础。将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视化,可以掌握患者就诊的时间分布规律、药品的库存与流通、床位的利用率、设备的使用率和投入产出比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院管理层实时掌控胸痛中心的运营情况,并据此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举例:根据患者手机应用的数据,如近几日不断做心电图、查询等行为数据分析,评估判断近期来院诊察的概率,并根据数据,对该患者的检查项目、药品、接诊医护人员配置等相关服务,提前做好预案和准备,为此,平台建设前应梳理既有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先行内部规范科室设置,形成内部控制机制;然后形成面向各类医疗资源的外部政策规范,从制度上做到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以利于建立可索引的大数据平台数据仓。

4.3 以往的临床实践发现,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决策支持。一种是可以在对知识获取或者编码的过程中,直接将知识概念与电子病历数据库中的表和字段映射对应,采用相同的术语编码系统,表达相同的语义概念,当决策支持应用于不同电子病历系统时,每次都需要重新对知识建模以创建一个新的映射关系。另一种是研究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简单统一的数据模型,通过实现由电子病历到数据模型的映射,降低电子病历数据库与决策支持模块的耦合程度,是临床决策支持应用于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6]。显而易见,后一种建立的数据模型的方法屏蔽了异构电子病历系统间的差异性,符合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差异性的先天性特点,为临床决策支持与不同的电子病历系统集成提供了基础。

总之,医疗服务院前院后的“双向延伸化”是大数据时代历史的必然、形势的需要,必将颠覆传统就医流程,转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以胸痛中心建设为核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连接,形成“患者-医院-健康机构”全连接的心血管疾病专科大数据健康服务云平台,实现医院和患者的共赢互利。

猜你喜欢

胸痛病历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强迫症病历簿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有些胸痛会猝死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