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8-10-18孙晓敏孙友祥
孙晓敏 孙友祥
[摘 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虚拟空间的不断拓展,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严峻挑战。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迫在眉睫。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具挑战性又是难得机遇,面对网络资料碎片化、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与色情、网络欺诈与骚扰等问题,高校学生思想品德、伦理价值、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应顺应互联网规律,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思想政治网站建设,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真正建构一个完善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8)10-0070-08
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建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路径。
一、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的使用状况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我国的信息化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6位提升至第25位,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72.8,超过“二十国集团”的平均水平;在“二十国集团”中排名第10位,位居全球领先地位。受“互联网+”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窗口、便捷消费娱乐的平台、及时沟通交流的载体、诉求表达的渠道和思想碰撞的集散地。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12月- 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从5.64亿增加到7.51亿,总量增加1.8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42.1%提升到54.3%,超过一半的国人在使用互联网。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从2012年的4.20亿增加到2017年6月的7.24亿,共增加了3.04亿人,同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从74.5%增长至96.3%。目前,手机网民的规模远远超过台式电脑用户,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俨然已成为主流。在庞大的网络大军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人数最多,占网民总量的29.7%;而从学历结构来看,学生群体占比最高,占网民总量的24.8%[1]。
从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来看,2011-2015年,我国青少年网民从2.32亿增加到2.87亿,净增加0.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64.4%上升至85.3%。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从1.85亿增加到2.59亿,比例从80%上升到90%[2]。在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年龄段的网民人数最多,占比达到48.1%。在互联网的应用中,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和网络娱乐等方面的应用均高于总体网民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主要群体。以移动通讯和手持智能终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信息沟通变得直观、便捷和广泛,使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代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方面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3]。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的快速发展,PC、移动终端的使用使高校学生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海量信息,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开放、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而言,其一,网络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距离,甚至实现了信息传播的“零距离”“零时间”,进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与地域的限制。借助于网络,教育者不再受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的约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可以同时为众多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受教育者也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束缚,借助于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其二,网络的匿名性有助于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受教育者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掌握状况和想法,以改进教学内容,实现良性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其三,网络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技术可以获取除文本信息之外的诸如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快捷、高效、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
但是网络是柄双刃剑。网络中存在的大量的虚假、低俗、反动、暴力、色情、欺诈、骚扰等垃圾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心理健康等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严重威胁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关注点的多样化、关注度的浅显化等特点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网络是个信息收容站,网络内容“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中不乏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以及对国家、民族恶意抹黑、歪曲的言论。而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又缺乏社会阅历和信息甄别能力,极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其二,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弱化了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的约束作用,很容易使人跌入绝对自由的陷阱,在网络中释放出人性的劣根性,放任自身行为,做出道德失范甚至犯罪行为,影响高尚人格的形成。其三,高校学生组成的网络群体日趋壮大,上网时间越来越长,逐渐形成“手机依赖症”,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视频,迷失在网络虚拟世界,对在虚拟世界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产生依赖,不能有效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角色转变,出现心理失衡、人格孤立。此外,近年来网络诈骗甚多,虚假兼职、虚假购物、大学生裸贷等严重威胁着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据猎网平台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网络诈骗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90后的网络诈骗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总数的44.7%,接近一半。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条件尚未完全落实到位。高校往往没有根据新形势切实统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修订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考核评价体系中并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改革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网络发展的新要求,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备不够健全,部分高校缺乏现代化的网络教学设备,已有教学设备的高校也存在设备陈旧、设备不完善、使用率不高、网络速度慢等问题。对学生网络自发组织引导不足,尽管各高校学生大多加入了其所在学校的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QQ群、论坛等网络组织,但因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问题,尚未充分发挥分享信息、互帮互学、教育引导和共享发展的功能。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自1999年4月清华大学建立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高校专题网站——“红色网站”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着手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部思政司从2006年开始开展的“全国高校百佳网站网络”评比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网站的建设和发展。但总体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普遍存在页面陈旧、缺乏活力和个性,吸引力不强;版面较少,简单罗列学校组织机构和事务,信息量不足,功能简单,缺乏针对性等问题[4]。网站内容多为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或学校规章制度,对时事热点关注不够,内容不更新或更新滞后,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对网站的宣传力度不足,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关注度不高,部分学生甚至反映没有听说过,或者只听说过而从来没有访问过。此外,网站建设在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没有建立起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各高校各自为战,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共享,价值也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够壮大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能力和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信息的贫瘠和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具有信息优势,在知识传播、教育影响等方面往往更容易树立权威。但在当下,网络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和教育影响优势,学生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要求与教育者对话、互动和讨论,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逐步丧失,甚至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以至于教育者对学生熟识的网络名词、新观念等闻所未闻或知之甚少。同时,网络的多样化信息提供方式也为高校学生所喜爱,学生更热衷于通过音频、视频、动画等来学习知识而对传统的长篇累牍的说教灌输失去兴趣,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在引导学生行为的高效性和进入学生心灵的深入性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不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也参差不齐,懂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可能网络技术不在行,而懂网络技术的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又比较欠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运用手段也较为单一,只会简单地使用PPT、Word等,不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的网络互动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疑惑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足
跨过了“高考”关,高校学生大多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60分万岁”的学习心理和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原本就不愿意主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高校学生更是懒于思考,倾向于利用网络搜索、复制粘贴,学术不端和作弊等行为逐渐增多。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资料和素材,且自律意识较差,他们往往并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而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聊天、新闻热点、网络视频等网络新鲜事物。由于对接触到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西方意识形态、低俗文化和反动思想容易使他们的思想出现偏差。
四、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一是强化法制环境。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适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管理,构建网络法制管理体系;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充分保障网络的安全化、规范化、秩序化运行[5]。完善网络伦理规范,如《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监督机制,加强对网络行为的道德约束。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校园管理需求,出台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为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划定底线。
二是净化网络环境。完善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环保工程”,筑牢网络技术防线,尽可能地阻止虚假、反动、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的入侵,营造校园“绿色网络环境”;实施网站分级,提高网站的安全指数,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减少学生浏览的盲目性;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对各種不良信息和“翻墙”软件进行监控、屏蔽和删除;建立网络事件惩戒机制,对于在网络上散布不实、不良信息或制造暴力、色情等的行为予以坚决抵制和打击,给予相应责任人以惩罚,增加其违法违纪成本。
三是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学校特色、体现学校精神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知识讲座、形势政策课、科学技术节和文化晚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自觉抵制腐朽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侵蚀。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展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BBS等网络宣传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校园网络宣传载体上发布,并配以点赞、评论、转发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一是要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定位,由单一强调政治性转变为政治性主导下的综合性服务网站。要将高校的历史底蕴、校园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增强网站内涵,提升网站的吸引力。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打造融思想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6],建成信息储量丰富、内容涵盖全面、表达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的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是要丰富网站内容、突显特色。精心设计网站样式、框架布局和色彩搭配,并运用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来美化界面,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细化网络布局、优化网站内容,通过设置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版块,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趣味性、娱乐性的方式展现出来,贴近学生实际、展示学生个性,提高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使网站能被目标群体熟知并转化为有效、长期访问。
三是要加大网站投入。加强对网站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形成良性循环长效运营系统,打造一支精通网络技术,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网站管理团队。对网络上出现的反动言论、人身攻击、庸俗行为等不良信息及时过滤和删除,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具体而言:
一是高校要严格准入制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总体规划,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确保队伍质量[7]。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考核工作,吸引政治觉悟高、综合能力强的年轻人才充实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一支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学生骨干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素养。这主要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生活工作严于律己,树立正形象,传递正能量;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自己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创新方式方法,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利用个性化、差异化的网络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是加强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这主要包括:加强观念培训,帮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性格、行为作风,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强信息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敏感度、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状况的关切度及体察把握学生信息的准确度;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
(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是创新教学内容。高校的所有课程均应该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8]。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两课”)两门课程为主,但学生对“两课”往往兴趣不浓,使得“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两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刻不容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要以新时代为背景,与时俱进,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最新成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意识为目标,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递信息快速便捷、方式丰富多样的特点,将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视听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更加清晰地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9],实现平等和互动的沟通,激发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和活力。
三是创新教育平台。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开放多元为教育理念,加强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推动社会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和认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和均衡化。整合高校优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统筹全国范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探索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学习网站,推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互动的阵地。
(五)提升高校学生素质
一是增强自身的理论辨别能力。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切实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及明辨是非的信息选择能力,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10]。正确认识网络的工具作用,合理控制上网时间,理性上网,正确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不沉迷于网络世界。
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网络空间需要文明的网络环境,每一个网民都需要遵守网络伦理道德。高校学生应清醒认识到自身的网上行为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会对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增强网络责任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有序合法地进行网络参与,避免非法和非理性的网络行为,将网络道德贯穿于网络行为的始终。
三是充分发挥网络组织的骨干成员作用。绝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与网络集体组织,都是一个或多个网络组织的成员。尽管组织强调成员间的平等和自我管理,但网络组织中的骨干成员却发挥着筛选内容和沟通信息、发起讨论、引导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网络组织骨干成员应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思想政治水平,及时了解组织成员状况和心理动态等,及时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R].2016.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秦宏毅,謝斯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5]杜 君,李 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6]涂建平,徐雪红,黄 乐.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9). [7]白 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
[8]董 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9]房晓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
[10]杨怡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现代交际,2017,(13).
[责任编辑: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