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多元实践 结课对话言意兼得
2018-10-18许德斌
许德斌
[摘 要]根据母语教育的规律,阅读教学应以有效的听、说、读、写为核心,以形成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为归宿。结课环节的角色性复述、延伸性续写、启发性表达、创造性概括,可助推练笔,生长表达,升华认识,彰显智慧,是言意兼得的言语实践。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语实践;语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言运用”,这四个字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8次,这是课改自2001年开始,历经十多年探索后的经验总结。它更加贴近语文学习的本质,充分表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还特别强调“实践”,将2001版旧课标中出现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模糊实践”,第一次明确概括为更清晰的表述:“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体现出对母语教育特点正确、科学的把握。
课改16年,言语实践、日积月累两个关键词已深入人心。但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仍存在一些“花式”言语实践,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读写时间,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实践资源。有效的言语实践,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日积月累的“亲力亲为”的听说读写。语文课堂,应是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而阅读课堂上言语实践的机会和形式很多,在结课环节中进行合理多元的“述、写”实践,可达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一、角色性复述:积累语言,生长表达
角色性复述,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语言进行适当取舍、综合和概括,通过“演讲”“说书”等形式,再现故事、刻画形象、描摹美景、表述事理的言语实践。“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小学阶段,学生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角色性复述,不仅是便捷、高效的语言积累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生长表达的有效形式。
一是利用提纲式板书,提高角色性复述的条理性。苏教版五上《陶校长的演讲》一文,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自问,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的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的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语言积累、陶冶情操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结课时,教师列出以下提纲:其一,身体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这么问?怎样让身体有进步?其二,学问有没有进步?为什么这么问?怎样让学问有进步?其三:工作……其四:道德……引导学生根据这种有规律的提纲式板书,进行演讲式复述。
二是创设表演情境,提高角色性复述的生动性。《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故事性很强,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为了调动学生角色性复述的积极性,提高角色性复述的生动性,结课时,教师变课堂为“书场”,让学生扮一回古代的说书人,用评书表演的形式复述故事情节。学生们兴趣盎然,争着上台。“惊堂木”一拍,表演开始:“话说,林冲发配沧州,来到柴大官人家中……”“各位看官,上回书说到,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遭人陷害……”在练习和欣赏说书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积累了文本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二、延伸性续写:情境助推,主动练笔
杨再隋教授曾在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时指出,语文教学要转弯,要从阅读本位转向写作本位。阅读要指向言语表达,要在阅读中多搞练笔,强调读写结合。阅读教学结课环节,教师发挥文本内容“情境助推”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续写,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具体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展开练笔实践。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讲述了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结课时,教师出示书中插图,创设续写情境: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呢?如果此时小骆驼没有解释,而是邀请小红马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时的小骆驼又会怎么说?小红马会有什么反应?在课文内容、板书词语和情境的助推下,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续编故事。有了这样的“情境助推”,学生续写时兴趣盎然。
再如,学完了《詹天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续写:“看着詹天佑用生命与智慧铸就的铁轨,听着火车的笛声,瞻仰着这庄严的塑像,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呢?是对英雄事跡的缅怀?是对英雄品质的高歌?拿起你的笔,以《站在詹天佑塑像前》为题,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吧。”有了课文内容的情境感染,再加上教师激情的导语“助推”,学生的写作欲望油然而生。学生写道:“……您知道吗?从您那严肃的神情和深邃的目光中,我看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你用强健的臂膀,撑起了中国人的希望,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你是真正的铁路之父。”因为有课文情境的前期铺垫,延伸性续写似高山流水般自然而下,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表达起来也轻松自如。
三、启发性表达:升华认识,启迪思想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课上,在学生走进文本,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体验,进行启发性练笔,感悟文本中的人生哲理,也是一种有效的言语实践。它可实现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无缝衔接,收到锤炼表达、升华认识、启迪思想的“一箭三雕”的效果。
苏教版中“感悟人生”主题的课文不少。如《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经历了研读过程中的朗读、对话、交流等环节后,教师要面对如何将人生哲理“初步领悟”的难点妥善化解。此时可设计启发性表达,实现“初步领悟”和言语实践的统一。“普普通通的雪松,却拥有如此可贵的品性,面对如此困境,承受着那样巨大的压力,最终却生命依旧,生机勃勃。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你能尝试用几句精练的话写一写吗?”这一环节寓品读、理解、感悟、运用于一体,让学生在读书亲历、体验探究的言语实践中,历练智慧、升华认识、建构积极情感,使阅读过程真正成为语言、精神、智慧同生共构的过程。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揭示了人应该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东张西望将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师可在学生研读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体会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后,指导学生以《把握手中的“麦穗”》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因为有深入研读文本的实践铺垫,学生下笔洋洋洒洒,表达轻松自如,写出的内容既有“丰度”,也有“深度”。
四、创造性概括:关照整体,彰显智慧
“把写挤进课堂”,让阅读课堂拥有多种形式的写的实践,可以实现读写互动。结课时,利用课文内容和板书设计,安排多种形式的概括性练笔,不仅能实现学生对文本整体的关照,还能彰显学生的智慧性言语表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赞美了老人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结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板书上的词语撰写颁奖词:“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了扫路人的外貌、语言描写,认识了一位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的老人。他和天游峰一样顶天立地!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201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你能为他写一份颁奖词吗?”接着,教师出示颁奖词的范例,并指出:“颁奖词要求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人。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板书上的词语,仿照范例写一份颁奖词。”有的学生写道:“几十年风雨沧桑,几十载酷暑寒冬,那精瘦的身影在九百级台阶上来回。他默默无闻、热爱生活,他豁达开朗、以苦为乐。他——天游峰的扫路人”“慈祥的目光、乐观的态度、朴素的生活,热爱工作、以苦为乐,他就是集勤劳、开朗、豁达、自信于一身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这样的言语实践,可训练学生关照文本整体的概括能力。
在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上,一位教师执教《夹竹桃》一课。结课时,教师创造性地安排了这样的概括性练笔:“如果要评选‘感动中国十大花卉的话,我认为夹竹桃一定能当选。老师为它写了一段颁奖词。也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可貴的夹竹桃写一段颁奖词。”在教师范例的指导和板书提示下,学生写道:“是你,从春到秋,每日默默无闻地倾吐着自己的芳香,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你不张扬,你坚韧可贵,你用生命吐露出自己的美丽。我为你感动。只有你,我是为之佩服的。”学生用朴实而智慧的语言,诠释着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对于这一环节,杨再隋教授在点评时说:“这个很有创意。从学生写的看,也不差。老师注意了读写结合,注意了对学生潜力的充分发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言语实践,离不开多读多写和日积月累。结课环节的角色性复述、延伸性续写、启发性表达、创造性概括,助推了练笔,生长了表达,升华了认识,彰显了智慧。这样的言语实践,“得意”而“不忘言”!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