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写”一体化语言专题实践活动的研究
——以“走进春天”学生主题习作实践活动为例
2018-10-18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月,笔者对我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六年级学生拿到作文题目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占78%,不知道怎么写的占61%。教师苦于解决学生写作素材指导的占34%,评价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的占80%。
基于以上数据,笔者对学生进行具体访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少有目的性的功能阅读。许多学生阅读时只关注故事情节,缺少理性思考,缺少有指导、有意识的阅读理解、阅读积累。无法建立读与写之间的关联,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其次,学生缺少实践,没有生活感悟。许多学生的业余时间被手机、电脑和课外辅导班占领,没有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落笔时自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同时,反观语文教学,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把“阅读——体验——写作”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没有整体思考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工具性,这是造成学生写作苦恼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尝试构建“读——行——写”一体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下面,以人教版三年下册第一单元“走进春天”为例详细说明。
二、核心概念
“读——写——行”一体化是以语言实践活动为载体,从教材单元主题出发,引领学生阅读课内外相关主题的文学文本,从中提炼写作的规律与方法,实现有目的的功能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开展有目的、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建立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在积累了语言与体验生活后学生就能进行写作。以主题为牵动,把阅读、写作和实践体验三者融为一体,形成读中悟写,带读而行,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学习链。
语言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语言学习、感悟与运用的实践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相关语言实践性学习活动。
三、研究意义
“读——行——写”一体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境模拟来达成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资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运用传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开展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结合,而且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以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再单纯追求智育目标,而是特别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等因素的和谐发展。
四、依据《课标》,确定“读——行——写”一体化语言实践活动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如在中年段习作目标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将人教版三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语言实践活动“走进春天”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读行写层面主题阅读目的活动形式课内阅读拓展活动目的写作目标写作成果人与自然走进春天《燕子》《荷花》《珍珠泉》《菜花》孙犁《小草》《紫藤萝瀑布》宗璞《杨柳》丰子恺1.学习作者抓特 点写。2.边读边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看想结合的方法。3.积累语言1.走进 自然,多角度观察身边的动植物。2.种植中草药,观察中草药生长变化。3. 利用导图的 形式,填写观察记 录表。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2.能在观察过程中感受到春天景物的 优美,动植物的勃勃生机。3.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1.学会按一定顺序,从多个角度把所观察的植物写具体。2.能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把景物的连续变化写具体。3.在描写植物变化的过程中融入自己情感变化的描写。4.在观察植物时,运用看想结合的方式。1.填写观察记录表2.完成习作《走进春天》的系列作文。
五、依据教材,确定“读——行——写”一体化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题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是以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这为我们整合单元,建立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题提供了参考。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组课文《燕子》《荷花》《珍珠泉》《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春天”这一主题来编排,基于教材的角度思考,设定这一单元语言实践活动的主题为“走进春天”。
六、依据学情,确定“读——行——写”一体化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1.读中悟写
阅读为写作服务,重在通过阅读来为写作提供语言积累、素材资源、文本形式和写作技法等内容,“写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这一方面我国拥有比较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淀,无论是古代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现代语文教育家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都有所体现。
2.行中体验
在“走进春天”这一习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了《荷花》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交给学生描写植物要按一定顺序,从形状、颜色、姿态等方面把植物写具体的方法,并从中学习叶老利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在实践体验环节,为学生设计观察实践手册,并在手册中告诉学生相应的观测方法,以观察“小草”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多角度观察小草,适当写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我们设计了以上系列体验活动,目的在于把阅读中获取的观察方法、语言积累运用到习作者的生活体验中,或是印证阅读所得,或是运用阅读中所学的方法,或是在实践中获得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这样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生带着阅读后的收获走向了生活,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实践观察、记录、收集、讨论、交流等活动,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这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又提升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他们带着从阅读中吸纳的先贤思想,获取的观察方法、积累的语言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把阅读和生活紧密相连,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可解决了学生写不出作文内容的问题。
(1)多感官观察
这一方法是学生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将其运用在春天植物的观察上。如下图:
通过上面的学生观察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小草进行观察时,记录下了用眼睛看到的小草的颜色、数量、长势以及形状,用鼻子闻到的气味,用手摸到的触感,用耳朵听到的声音,甚至用嘴尝到的味道。最后还要用心去联想。以这样的观察为基础,学生笔下的小草自然生动而具体。
(2)观察植物生长变化
引领学生持续观察一种植物,并记录、拍摄下它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也就打开学生的习作之门。艺术源于生活,写作亦是如此。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是学生的写作源泉,也是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表露真情实感的第一步。所以在“行中体验”环节,就是从生活着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写作。写作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学生要写的作文也不是什么深文僻典,而是从最浅显的生活中进行挖掘。以下是学生的记录:
3.以写促读
在学生习作后,再次引领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名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在表情达意上的不足,并且加以修改。
这里的阅读实际上是一种功能性阅读。学生再次阅读与自己习作主题相同的名家名篇,此时的阅读目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阅读中了解同一主题可用的表达方式不只一种,每一种都是通过前人框架的描画或脱化而来,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的形式多种多样;另一层意思是,在阅读中吸收思想,丰富语言,使自己的写作越来越好。
整个活动学生通过读美文学习文章写法,走进自然进行实践活动,用语言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的“读——行——写”三步一体的语言实践过程,丰富了习作素材,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走进社区与人沟通的能力,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时更对生命有了全新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