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得着才能看得住
——广东加快推进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建设
2018-10-18蔡若夫
文|蔡若夫
产品伤害是危害公众健康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及时采取风险警示、消费提示、产品召回等风险处置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公众健康安全。2017年7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质监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联合机制,并下发《广东省质监局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粤质监〔2017〕89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下发后,全省各级质监、卫生计生部门按照《通知》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在建立信息交换和风险会商机制、开展数据统计调查分析、组织宣传培训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产品伤害监测工作起步平稳、进展顺利。
开展宣传培训 搭建部门联动平台
2017年9月,广东省产品伤害监测启动会暨培训班在广州举办,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和质监系统169人参加了会议和培训,并就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工作进行学习和探讨,为培养一支合格的产品伤害监测工作队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宣传的引导作用,全省开展了30多场产品伤害风险交流活动,完成消费者问卷近600份,发放《产品伤害监测指南》近1000本,并在多个学校、社区伤害监测点宣传区域张贴产品伤害知识海报,提醒消费者关注身边发生的产品伤害事件,提高社会参与度,促进工作有效开展。
建立保障机制 提高监测有效性
广东省按照“构建协同工作机制、搞好顶层设计、加强业务培训、扩大监测覆盖面、完善信息报送方式、提升数据应用成效、提高信息化和大数据运用水平、推动法制建设”八项原则构建联合工作机制,并积极落实相关保障。一是构建工作机制。2017年下半年,广东省质监局三次与省卫生计生委、省疾控中心就启动产品伤害监测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共享伤害监测数据、保障运行经费等工作进行会商,并就具体工作达成共识,初步建立产品伤害信息交换和风险会商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在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质监局直属事业单位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省WTO/TBT中心)建立产品伤害监测技术支撑机构,安排了专项经费,并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以博士、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为带头人的技术队伍,积极开展产品伤害数据整理、录入、统计、分析、调查等工作。三是开展工作督导。2017年10至12月间,省联合督导组对深圳、珠海、东莞、清远、韶关、河源等市的质监部门、疾控机构和监测哨点医院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工作督导和调研,重点对质监部门工作部署、疾控机构组织管理、监测哨点医院报告卡管理及填写质量等进行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督导期间,组织各地各单位相关人员就如何开展产品伤害监测、解决监测工作顺利起步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四是落实经费和信息化保障。2017年划拨专项资金作为产品伤害监测工作的启动资金,并将产品伤害监测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18年产品伤害专项经费已下达。在充分利用省疾控中心数据报送系统的同时,为保证数据及时处理和运用,广东省质监局组织开发了产品伤害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监测哨点医院数据进行编码、类别匹配等功能,并对接局微信公众号、网站收集的产品伤害信息,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开展统计分析 加强数据运用
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伤害监测系统的作用,对数据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一是数据采集稳步推进。按照《通知》要求,全省已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区布点产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14家,数据采集由监测哨点医院当班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采集首诊患者的伤害信息,经各级疾控机构汇总至省疾控中心后,报送广东省质监局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然后开展电话回访和案例调查等工作。联合机制建立后,广东省共获取2017年下半年伤害监测数据80933条。在原质检总局的指导下和省疾控中心的协助下,广东省质监局初步建立产品分类编码库,将伤害涉及物品划分为12大类82小类,为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的编码、统计、分析奠定了基础。二是分析调查进展顺利。经过对引起伤害的产品进行编码、归类,整理出2017年下半年产品伤害监测数据共计41637条,占伤害监测数据的51.4%,在此基础上对产品伤害数据按产品类型、伤害发生原因、伤害性质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823条涉及家用电器、儿童推车等产品的重点数据开展电话回访,采集到150条产品伤害风险线索。三是成果运用初显成效。通过监测,初步查明我省产品伤害前三位的产品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家用日用品、家具,初步明确了搅肉机、电动自动车、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产品为重点监管对象,为下一步开展风险监测、缺陷产品召回、监督抽查、标准制修订等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通过探索开展对数据的分析和调查,促进技术团队不断提升数据运用水平,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核心产品伤害案例调查、开展基于风险分析评估的伤害干预、风险防控等监管措施奠定基础。
目前,广东省产品伤害监测各项工作已初现成效,尤其是在数据的采集、获取和整理上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待加强,重点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对数据的导入、清理和统计,提高数据分析水平和效率方面。二是调查和干预能力有待加强,重点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获取关键信息和核心证据的能力方面。三是宣传培训的针对性有待加强,重点是提高医护人员产品伤害专业性的认识和把握,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
抓好五项重点 加快推进系统建设
一是逐步扩大监测的覆盖面。在现有产品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的基础上,按照现有信息采集方式,选取中山、新兴两个地区开展产品伤害监测工作,同时着手培育佛山、韶关、梅州、阳江、清远、揭阳等地区的伤害监测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全省性产品伤害监测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优化现有监测方法。为提高产品伤害监测数据质量,继续联合开展工作督导和分级培训,通过在二级培训中增加产品伤害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医护人员填写报告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宣传,通过在候诊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向患者派发宣传卡片、利用网络媒体推送文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争取更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加强分析调查能力建设。加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开展产品伤害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运用,初步形成完整高效的电话回访、案例调查工作流程,探索引入社会专业调查力量,对重点案例开展电话回访和专项调查,及时共享分析调查成果,为开展伤害干预、风险评估、缺陷召回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四是开展产品伤害预防控制。突出干预工作的核心地位作用,根据产品伤害案例调查结果,主动联合企业、社区、行业协会、疾控机构等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阻断产品伤害发生条件的伤害干预行动,将成果尽可能运用于风险警示、缺陷产品召回、标准制修订、消费者安全教育等措施中,探索开展跨部门联合伤害干预行动。
五是持续加强工作保障。根据工作实际,继续落实必要的经费保障,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自动编码、产品匹配、归类、查看等功能,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调研,为建设信息直报系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