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2018-10-18闫双勇张海英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9期
关键词:波幅针刺障碍

闫双勇,张海英

(1.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1000;2.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1000)

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栓塞、动脉闭塞、血管炎等原因使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吞咽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其康复治疗效果。因此,探索吞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神经肌肉电刺激又称为低频电刺激疗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吞咽障碍的治疗中。笔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8~72岁,平均(59.23±5.67)岁;病程7~23 d,平均(14.23±2.03)d;脑梗死25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8~73岁,平均(59.91±5.03)岁;病程7~24 d,平均(14.36±2.01)d;脑梗死26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相关细节全面了解并自愿参与,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代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CT及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均为初次发病;经动态吞咽检查(VFSS)证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1.3 排除标准 神志不清者;伴随失语症或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排斥植入心脏起搏器者;环咽肌痉挛者及重度口腔期吞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给予统一的吞咽训练(分为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直接训练包括吞咽技巧训练、饮食和体位调整,间接训练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喉部上抬训练、气囊扩张法、门德尔松训练及屏气-发声训练),并给予康复锻炼指导。

2.2 对照组 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下,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吞咽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安阳市翔宇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豫械注准20152260112),刺激强度调整为0~25 mA,刺激频率设定为80 Hz,设定双向方形波为输出波形,有2个输出通道,各有2个电极。治疗时,将其中一组电极片水平放置于颏舌骨肌运动点,将另外一组电极片放置于加装软骨的上缘与下缘。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被刺激部分肌肉的收缩度及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刺激强度,叮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用力空吞咽的同步练习。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吞咽、翳风、廉泉、金津和玉液。患者取仰卧或端坐位,使用酒精棉球消毒所取穴位皮肤,选用0.25 mm×50 mm一次性毫针。首先,针刺吞咽时,针体和身体保持矢状面平行,针尖向上倾斜45°,进针40~50 mm,行捻转手法,快速捻针20 s后出针;接着针刺廉泉,沿舌根方向行针,斜刺入25~35 mm,快速捻针20 s后出针;风池和翳风均采取针尖朝向喉咙的方向入针,深度为30~40 mm,以咽部有针感为度,留针20 min后出针;针刺金津和玉液时,指导患者张口伸舌,以舌钳或纱布提起舌体使舌底部充分暴露,以三棱针对金津和玉液进行点刺,以出血5 mL为度。对以上穴位行针刺后,患者需做最大幅的吞咽动作10次。针刺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s EMG)的最大波幅值。指导患者进行5 mL主动单次饮水,测试3次;记录患者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值,测试3次,取平均值。②对患者进行VFSS检查,根据VFSS评分评估疗效。显效:VFSS评分提高3~4分;有效:VFSS评分提高2分;无效:VFSS评分提高0~1分[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s EMG最大波幅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s EMG最大波幅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提高幅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sEMG最大波幅值比较(μV

表1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sEMG最大波幅值比较(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观察组 37 379.16±65.13 987.32±88.75△▲ 33.604 0.000对照组 37 385.13±62.31 724.35±86.33△ 19.380 0.000 t值 - 0.403 12.919 - -P值 - 0.688 0.000 - -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63,P=0.041<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常合并多种并发症,吞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脑卒中患者若发生吞咽障碍,将严重影响其康复治疗及预后。临床常以西药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作为其基础治疗手段,但效果不明显[3]。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属于“喉痹”范畴,其病位在脑部,发于喉部,基础病机为肝肾阴虚,气血阻遏无法上输,喉舌得不到濡养,导致经络阻塞,风火痰瘀,最终郁结于咽喉。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脑卒中的应用广泛,针刺治疗本病的报道也较多,效果较好,但是不同研究中的取穴不同。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患者s EMG最大波幅值更高,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时选取吞咽、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等穴位。针刺吞咽和廉泉,可刺激咽部肌群收缩,使咽部肌群的运动更加协调,可快速恢复吞咽功能,加速脑皮质功能的重塑。针刺翳风和风池,可通过激活大脑可逆神经细胞和被抑制的神经细胞,提升患者脑神经细胞的兴奋度。点刺金津和玉液,可疏经通气、祛瘀生新,有效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恢复脑部的供氧,改善脑功能。神经肌肉电刺激则可帮助患者主动吞咽,增强颔下肌群肌肉的力量。两种方法联用,疗效更为突出[4]。

综上所述,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确切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波幅针刺障碍
基于势流理论的内孤立波追赶数值模拟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跨越障碍
损伤功能梯度材料的波传播特性研究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