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丸联合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肝气郁结型神志疾病45例*
2018-10-18杨煜珂范军铭王百娟郑雯雯
杨煜珂,范军铭,王百娟,郑雯雯 ,刘 华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医神志病学认为凡由神识病、神经疾病及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以神志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神志病”范畴,包括失眠、抑郁、焦虑、精神分离、癫狂等疾病[1]。这些疾病从心理乃至生理方面对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情志不舒,重则结束生命。临床研究[2]表明:肝病占五脏发病的39.5%,而肝病证候的基本病机变化为肝郁证。2015年7月—2017年12月,笔者采用解郁丸联合调神疏肝针刺法治疗肝气郁结型神志疾病4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神志科门诊和住院患者9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平均(41.96±3.85)岁;病程平均(9.51±2.17)月。对照组45例,男22例,女23例;年龄平均(42.24±3.16)岁;病程平均(9.43±2.32)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3]中神志病的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关于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标准。主症:胁肋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肠鸣矢气,苔白或黄,脉弦。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6~80岁者;③生命体征平稳,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检查者;④肝气郁结症候量表评分为20~35分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治疗观察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自杀倾向者;③不遵守试验方案服药者一以及无人监护者;④特征人群(哺乳期、孕妇、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前停药1周作为清洗期,并于清洗期结束后的2,4,8周进行治疗及观察。对照组给予疏肝调神针法针刺法,主穴:百会、四神聪、本神、印堂、神庭、合谷、膻中、太冲(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肝俞(双侧)、胆俞(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操作方法:选用直径为0.25 mm、长度为40 mm的华佗牌针灸针(由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120)在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百会、四神聪、本神、印堂、神庭、膻中时,毫针与皮肤呈15°角斜向针刺,进针深度15 mm,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手法,予平补平泻;针刺合谷、太冲,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毫针与皮肤呈90°角直刺,进针深度15~20 mm,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手法,予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10 min行针1 次,1 次/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解郁丸(药物组成为白芍、柴胡、当归、郁金、茯苓、百合、合欢皮、甘草、小麦、大枣,由郑州豫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B20020101,60粒/瓶),4 g/次,3次/d,口服。两组均以治疗10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后的第2,4,8周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采用肝气郁结证评定量表[5]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肝气郁结程度,评分越高表明肝气郁结程度越严重。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肝气郁结型神志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肝气郁结量表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医碥》云:“百病皆生于郁。而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疏则气血和调,心情舒畅;肝有所郁则气血失达,或为悲忧喜哭,或为急躁易怒,且常伴胸闷、两胁疼痛、纳呆等躯体症状。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可在肝主疏泄功能下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以供养之,如王冰言:“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所供养的脏腑器官包括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心。因心主神志,可掌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主宰人体生命活动,故肝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心脏功能有直接的联系,即肝的功能正常,情志则得以调达,气血得以和平,神志得以清宁。
解郁丸由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加减组成,方中药物由白芍、柴胡、当归、郁金、茯苓、百合、合欢皮、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共奏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效。方中柴胡、郁金、百合、合欢皮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芍药、当归养阴柔肝,补血活血,符合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即可防止肝木克土,又可助益气血。甘麦大枣汤为治疗脏躁的传统名方,三药味甘,可缓肝急,养心安神,解郁除烦。与解郁丸相配合的是疏肝调神针刺法,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的关系,肝气条达,气血调和,则心神自安,其中百会、四神聪、本神、印堂、神庭为头部诸穴,又脑为元神之府,针刺诸穴疏调头部经络气血,可起到调神作用;合谷和太冲开四关,统调全身气血,又太冲为肝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的记载,故针刺本穴可疏肝理气;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针刺之可辅助肝经理气作用;肺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为背腧穴,乃脏腑精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重要穴位,针刺诸穴可起到养心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益精等作用,使虚者得补、滞者得通。这种针刺方法是单秋华教授根据中医学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治疗常见精神、神志类疾病,如失眠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痴呆、健忘、眩晕、紧张型头痛、小儿弱智等疑难病症及顽固性疾病时,具有显著的疗效[6]。
解郁丸和调神疏肝针法都以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为靶点调控神志,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且两者相较于西药制剂副作用小,无成瘾性,依从性强,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