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特征研究
2018-10-17王义民王婷婷
王义民,王婷婷
(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河南省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贫困人口在数量上大大减少,但贫困人口的分布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化现象[1].国内对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和集中特征方面,研究的空间尺度具有多样化,如基于全国层面的研究[2]、大区域层面的研究[3]、省域层面的研究[4]以及对特大城市兰州[5]的研究等;研究对象分为农村贫困人口[5]、城市贫困人口[2,6]等;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利用GIS对贫困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使用统计分析工具依据贫困程度划分不同标准的贫困类型区,对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等[2,4,5].河南省作为我国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三山一滩”地区(大别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和黄河滩区)是2018年-2020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三年时间,要实现22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29万农村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33个国定贫困县和14个省定贫困县摘帽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成为今后工作的抓手.研究河南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掌握贫困程度区域差异及其规律性,对精准脱贫具有区域指导意义.贫困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数据,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扶贫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年度变化较大.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数据,对河南省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希冀为精准脱贫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域及扶贫开发概况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全省面积为16.7万km2,常住人口9400多万,是全国人口大省.省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北、西、南三面分别环绕太行山脉、伏牛山脉、大别山脉,山地和丘陵面积约7.4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在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布的14个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河南省有10个县位于秦巴山区,16个县位于大别山区.
受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制度-政策等因素相互制约,公元12世纪以来河南就与天灾(洪涝、黄河泛淮、干旱、蝗灾、疫灾等)相伴、与人祸(战争、政治斗争、统治集团的巧取豪夺等)并存,贫穷成为河南人的社会符号.不同时代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贫穷人口实施过不同的救济措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扶贫工作主要依托自上而下的民政救济系统,对落后地区、因灾致贫人口和战争伤残人口实施生活救济[6].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经过1984年-1993年的扶贫工作,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1375万人减少到760万人;到2000年底,河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9万人;进入21世纪,河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由综合扶贫开发阶段进入精准化减贫阶段,扶贫主战场由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转移到“三山一滩”地区,片区扶贫成为基本的扶贫模式[7],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攻目标.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统计数据.前者主要源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后者主要源自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河南省县以上社会服务统计数据.一般意义上,收入贫困线是识别贫困阶层的起点,然而实际收入贫困线划分标准因地区而异,且我国并没有贫困人口的统一推算结果,所以通常以最低生活保障线即低保人口来界定贫困人口[8].值得注意的是,贫困人口的数量范围要大于低保人口,但低保人口一定是贫困人口的代表.因此,鉴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本文所指的贫困人口主要指农村和城市的总低保人口.区域的总人口采用统计数据中的常住人口.
2.2 研究方法
2.2.1 人口分布的结构指数
不均衡性指数(U)与集中度指数(C)常用于模拟人口集中或分散的趋势,数值越小说明该区域人口的空间结构越均衡,反之越不均衡.表征地域空间内涵的土地面积参与到模型的运算中,较适宜于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其公式如下[9]:
其中:n为研究区域内行政单元个数;xi为i行政单元贫困人口占研究区总贫困人口的比重;yi为i行政单元土地面积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比重.
2.2.2 空间自相关
通常我们利用空间统计分析探究空间邻接或空间邻近的区域单元属性值的相似程度,进而推测同一个变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10].Moran指数作为用来度量空间自相关全局指标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同时用标准化统计量Z进行检验,其计算公式为:
当Moran指数I的取值一般在-1和1之间,小于0时表示负相关,等于0表示不相关,大于0表示正相关,其中值接近1时表明具有相似的属性集聚在一起.当Z值为正且显著时,表明贫困人口的分布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当Z值为负且显著时,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当Z值为零时,观测值呈独立随机分布.
3 河南省贫困地区空间分布特征
截至2015年,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管市,51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86个县.河南省共计有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贫困县”),其中38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国贫县”)(包括26个国定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12个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15个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省贫县”),分别占全省县级行政区总数的24.05%和9.49%.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河南省有28个贫困县位于大别山区,占该片区总数的52.83%;有16个贫困县位于伏牛山区,占该片区总数的30.19%;有5个贫困县位于黄河滩区,占该片区总数的9.43%.整体上看,河南省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特点(图1).
图1 河南省贫困县空间分布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stricken in counties of Henan
4 河南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4.1 市域层面集中程度与不均衡性
2015年底,河南省贫困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为0.1882,17个地级市的集中指数介于0.0004~0.0299之间.在各地级市之间,集中指数最大的是周口市,其值为0.0299,其次是南阳市,其值为0.0232;集中指数最小的是新乡市,其值为0.0004.河南省贫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0186,在各地级市之间,周口市不均衡指数最高,为0.0423,新乡市最低,为0.0006.由此可见,贫困人口在周口市、南阳市分布最为集中,新乡市分布最为分散.对比2010年底的数据,河南省贫困人口的集中指数为0.1642,不均衡指数为0.0158,可以看出,2010年-2015年贫困人口分布的集中度指数、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2010年-2015年河南省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在总体上趋向集中.
4.2 县域层面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利用ArcGIS10.2中Quantities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2015年底河南省贫困人口县域分布图(图2).在158个县(市)中,淮阳县的贫困人口约8.87万人,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县(市);太康县次之,约8.54万人;固始县、上蔡县的贫困人口也较多,均在8万人以上.除消除贫困的地区外,贫困人口最少的是义马市,贫困人口约1.25万人.豫中地区是河南省贫困人口分布最少的区域;豫东地区的太康县-正阳县一带及豫西地区的汝阳县、邓州市、唐河县、方城县等18个县(市)分布有最多的贫困人口,数量均在5.55万人以上.
图2 河南省贫困人口县域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of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in counties of Henan
利用ArcGIS10.2中的空间自相关工具对2015年底河南省县域层面上的贫困人口进行全局空间关联分析,得出在0.000的显著性水平下,全局Moran′sI指数达0.526,z得分为11.3181,表明河南省158个县(市)贫困人口的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即有较多贫困人口的县(市)相对地趋于和有较多贫困人口的县(市)相邻,有较少贫困人口的县(市)相对地趋于和有较少贫困人口的县(市)相邻.
5 河南省贫困程度空间分布特征
贫困发生率是某地区贫困人口数与总人口数的比值,该指标能反映一个地区处于贫困标准以下的人口存在的广度,从而直观地描述当地的贫困状况,即贫困广度随着贫困发生率增高而扩大,该地区的贫困程度亦随之加深.
5.1 空间不均衡性
根据河南省17个地市各方面的差异,将河南省分为豫中、豫西、豫北、豫南、豫东五大地理区域[12].豫中包括郑州、许昌和漯河;豫西包括洛阳、三门峡和平顶山;豫北包括焦作、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豫南包括南阳、信阳和驻马店;豫东包括开封、商丘和周口.根据2015年底统计数据得出五大地理区域中各市贫困人口数及根据贫困发生率由低到高的排位(表1).统计表明,五大地理区域的贫困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豫南和豫东地区贫困程度最为深刻.
表1 河南省各地域贫困人口统计Tab. 1 The statistics of the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of Henan
5.2 贫困区域划分
根据各地市的贫困程度状况,可以利用Jenks自然断裂法将河南省划分成4个贫困类型区,即贫困发生率低于2.15%的地市被划为基本脱贫区;高于2.15%低于4.35%的被划为低度贫困区;高于4.35%低于5.89%的被划为中度贫困区;高于5.89%以上的被划为高度贫困区(图3).
5.2.1 基本脱贫区
基本脱贫区集中于豫中的郑州和许昌地区.该区域既是全省地理位置的中心,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中仅郑州地区的GDP总值就约占全省总值的20%.因此可以认为经济稳定增长是降低贫困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的公共投资和就业率的增加,从而对降低贫困指数起到积极作用[5].
图3 河南省贫困区空间分布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areas of Henan
5.2.2 低度贫困区
贫困发生率在2.15%~4.35%的地区被划分为低度贫困区,主要集中于豫北的新乡、焦作地区及豫西的洛阳地区.相比于豫中一带,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较弱,但紧邻北方经济中心区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区位优势依然突出.新乡、焦作地带处于太行山区,自然致贫指数处于中高程度[13],处于深山区的贫困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与该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
5.2.3 中度贫困区
贫困发生率高于4.35%低于5.89%的区域被划分为中度贫困区,主要集中在豫北的安阳、濮阳、鹤壁地区,豫西的三门峡、平顶山地区,豫东的开封地区.南阳市是继周口市之后贫困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市,根据此特征将其划入高度贫困区.中度贫困区北部的濮阳、开封地区处于黄河滩区,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除少数零星加工制造业外,基本无工业,农作物受汛期洪水漫滩的影响,秋作物有时种不保收,产量低而不稳,且风沙、盐碱、内涝等灾害时有发生,是造成该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12].
5.2.4 高度贫困区
贫困发生率高于5.89%的区域被划分为高度贫困区,主要集中在豫东的商丘、周口地区,豫中的漯河地区,豫南的信阳、驻马店和南阳地区.该区域大部分地区位于大别山片区和伏牛山片区,受地形影响耕地面积较少,属于传统农业区[14],农民未形成丰富的商业文化和金融文化氛围,且工业化进程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缺乏支柱企业,外出打工人员多,剩余劳动力不足,造成贫困人口的集中.
6 结论
在GIS的支持下,依据2015年河南省贫困人口统计数据构建了河南省多尺度的贫困人口空间数据库,据此可视化了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分布特征、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贫困区域的划分.结论如下:第一,区域贫困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数据,其空间分布也表现为动态性,随着社会转型和国家脱贫政策的深化,贫困人口逐渐缩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第二,河南省贫困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南、东南多而中部少的特点,“三山一滩”地区是未来三年脱贫攻坚的“堡垒区”和主战场.第三,河南省贫困程度地区差距大、空间分布不均衡,其中豫南和豫东地区贫困程度最为深刻.第四,贫困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地区的致贫因素不尽相同.处于低度贫困区的新乡、焦作地带处于太行山区,其发展主要受到地形和交通因素的制约.处于中度贫困区的濮阳、开封地区处于黄河滩区,工业不发达,洪水漫滩、风沙、盐碱等灾害时有发生,是造成该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处于高度贫困区的商丘、周口、漯河、信阳、驻马店及南阳大部分地区位于大别山片区和伏牛山片区,其贫困主要源于地形起伏和社会经济水平偏低.因此,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区应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和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