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语文观”整合课内与课外阅读
2018-10-16梁丽秋
梁丽秋
【摘要】要想有效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需要教师有“大语文观”,并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整合 大语文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57-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知识训练,还应做到课内外阅读自然融合,使课堂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课内外阅读的整合,中心点应是课文,向外辐射的就是课外的阅读材料,以一篇带多篇、一文带一本,以精读带博读,从而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丰富语言积累。
一、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教师是关键,要像一座桥梁把两者巧妙地连接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象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该从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的高度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一)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笔者理解的“大语文观”是教师既要“吃着语文课堂碗里的”,又要“看着课堂外面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要站在高处处理教材,因为教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宽度和分析课文的深度,所以教师要对课文多挖掘,想想可以推荐什么课外读物,让学生把课本读厚。
(二)布置作业要具有开放性
阅读课的作业不应该是写写生字,组组词,完成练习册里的练习,而应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阅读作业,让学生多看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写下阅读感受,与同学家长交流阅读收获等。
(三)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
笔者曾经在一次观摩课上听到窦桂梅老师说:“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一所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确实,当你走进教室,轻轻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书,坐在讲台那里静静阅读时,你的榜样作用,会比你苦口婆心地劝孩子们阅读更有效。我们平时在欣赏名师的课堂时,往往折服于大师们敏锐的教学机智、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理论底蕴、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和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这些是来源于教师本身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才能有“一河长流水”;我们也只有立足课堂,放眼课外,让课堂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一潭活水”。
二、以兴趣为诱发点,激发阅读热情
教师只有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目标明确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阅读,充分享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进而自发自主地去阅读。
(一)走近作家,让作家成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
教师应给不同学段的学生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比如,介绍低学段学生阅读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系列,阳光姐姐伍美珍校园系列等;推荐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杨红樱、曹文轩、沈石溪的作品等。我们通过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家的一部代表作,让学生了解这个作家,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并充分利用作家进校园的契机,引导孩子阅读他们的作品。如我校曾经邀请郑春华、芝蔴哥哥、曹文轩到学校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学生对他们的作品都很感兴趣。当然,教师得先熟知一些作家的作品,才能向学生推荐,或者让学生互相推荐;还可以让学生向教师推荐一本书,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阅读,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阅读。
(二)创建班级图书角,培养读书热情
我们在班级建立了班级图书角,由学生自主管理,互相交换阅读。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捐三本书,到另一个学期再换新的一批。这样,学生每学期就有机会读一百多本书,阅读面就广了。同时,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在班级里树立阅读榜样,每学期评比阅读之星,利用口语交际、快乐阅读课让学生分享阅读收获,总结阅读方法。
(三)营造阅读氛围,养成阅读习惯
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每天早上和下午到校后的两次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即让学生养成进入教室即读书的习惯。在培养这一习惯的初期,我们可以利用班干监督、教师抽查、及时表扬、布置读书任务(如做读书笔记)、课前汇报(介绍到校后都看了什么书)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还要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课外阅读,如给自觉看书的学生一点小奖励,在班级Q群里向家长们汇报孩子到校看书的情况等。课外阅读中我们还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每天安排“亲子阅读”的时间,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之后,和孩子阅读20分钟课外读物,并与孩子谈读书感受;让家长每个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给孩子选购几本好书。
三、找准切入点,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兴趣的培养还应该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在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找准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关键。
(一)以同一类题材或同一主题为拓展点
新教材每一个单元的课文中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二)以写作特点为阅读拓展点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作者通过不同的人、事、物、景表达故乡情:《梅花魂》是借梅花表达一个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小桥流水人家》以家乡的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桂花雨》是借桂花抒故乡情。学习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表达故乡情的作品。
(三)以课文年代背景为阅读拓展点
有些课文描写的时代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很难走进文本,不能体会人物当时的境况。此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年代背景的作品,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人物品质。如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等革命题材的课文后,引导学生阅读《红岩》《青春之歌》《红日》等红色经典名著,感受先烈们宁死不屈的革命情怀。
(四)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
如学习沈石溪的作品《最后一头战象》引出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让学生了解沈石溪在云南西雙版纳插队时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之后,再推出他的系列小说《第七条猎狗》《狼王梦》《双面猎犬》等,让学生感受动物小说的人性美,以及作者的写作情怀。
除了以上几种课外阅读切入法,还可以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向学生推荐具有相同语言特点的课外读物,或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如认识不全、认识有偏差时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