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首古诗悟习作意蕴

2018-10-16吴芸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望湖写景意蕴

吴芸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下文简称《醉书》),是大诗人苏轼的一篇著名的写景诗作,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借鉴这首诗,提升学生习作的“意蕴”。

一、面对繁多景物从何写起

对于那些景物特别多,变化特别快,而又处处可圈可点的场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不知所措。看《醉书》全诗仅28個字,这个暴雨场景涉及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多样景物,我们读后非但没有觉得繁杂,反而感觉景观之宏大,聚散之有度,这是如何做到的?

1. 景物组合有方法。对于景物,我们一般总是先看全景,再看单体,因此观察景物,也常常先观察整体,然后局部。《醉书》里,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幅整体的画面:夏日西湖,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变化极为迅速。当然,恢宏景物的描写不可能面面俱到,诗人对某些景物的描写只是一带而过,例如山、船、地、楼。但如果都是一笔带过,诗句就空泛了。所以,除了全景描写,还需要选取重点单景进行描绘。为突出重点景物,抓住几个关键节点、关键景物进行细致描摹,把握好画面之间的“起承转合”就会显得别有意蕴。诗人着力打造了云、雨、风、水的特点,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卷地风”的迅猛,转瞬到“水如天”的清澈,让人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更感觉到了这场雨的奇特之处。

2. 绘景顺序有讲究。所有的景物描写都缺少不了顺序,无论是按定点观察顺序写,还是按景物分类顺序写,或者按移步换景顺序写,含蓄也好,直白也罢,总归有条有理,清晰有度。看看《醉书》,六月二十七日那天,诗人游西湖,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在船上看到这突然来去的骤雨景象,过眼云雨之后,离船登楼到望湖楼上喝酒,酒醉中的苏轼一鼓作气写下这首绝句。诗人的观察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一句一景,四幅画面形成一道完整的奇景,将风云变化、乍雨还晴的画面通过连续观察凸显,似断还连,浑融无际,圆通自然,这样的绘景顺序,一定对学生写景文章会有所触动。

二、景物写不出特点怎么办

写出景物的特点是写景文章的基本要求。要写出特点,首先要充分观察,对景物特点充分认识,再运用合适的写作技巧加以描绘,景物特点就很鲜明了。

1. 对比手法添锦绣。自先秦的《诗经》 《离骚》开始,我国的古诗词不断发展,许多诗人在诗歌中借助对比,使对立事物形象突出,印象深刻,苏轼也不例外。“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用“霜”之须白之色、凄寒之气对比“红”之绚烂之色、轻快情绪。《醉书》中也有非常鲜明的对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黑一白,互相映衬,鲜明对比,这场暴雨的奇特由此拉开序幕,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而小学生写景,此景与彼景经常非常相似,景物特点不鲜明。犯这个毛病,有诸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不知道运用何种手法在写景中给人留下鲜明形象和强烈感受。学习学习《醉书》中的对比手法,学生们在写平淡无奇的茉莉时,就可以将它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做对比,突出茉莉花的朴实、纯净;在写春雨的细密时,就会将它与夏雨的猛烈做对比,突出春雨的绵长。

2. 抓准细节显特别。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外观特点,景物也是如此,甚至还有变化特点。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体察,抓住景物不同季节、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有变化,对最独特的地方加以描摹,才算凸显景物特点。什么是夏日暴雨最凸显的特点呢?那就是迅猛。看《醉书》是如何抓细节描摹的:“白雨跳珠乱入船”——雨一般是透明的,什么时候呈现白色?《广东新语》说:“凡天晴暴雨忽作,雨不蔽日,雨点大而疏,谓之白雨。”理解白雨原意为“晴天忽来的暴雨”,所以雨下得特别大特别急的时候,才呈现白色。“白雨”一词用在夏日暴雨最为合适。“乱”字用得最为精妙,下得多猛呀,白雨突降,互相碰撞、反弹、迸射、跳跃,热闹,虽杂乱无章,却别有一番情趣。一个“乱”字,就是一幅特别的画面,一种特别的感受,乱,有时也是一种美!《醉书》中的一个“白”字,一个“乱”字,写活了夏日暴雨的特点,连清代王文浩也特别佩服,赞扬苏轼说:“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

三、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写景的文章中有一类是单纯写景,表达作者赞美或喜爱之情,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一种比直抒胸臆更加不言而喻的情韵。所以,文章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来之笔,是有明确表达目的的。“意在文先”,根据文章的主题——立意的需要写景,才能赋予景物以灵魂。而古人写景立意,多用含蓄的方式,“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隐藏自己的思想脉络,以拓展诗歌的情感意蕴,把有限变成无限。比如朱熹的《春日》,表面上是写游春观感,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柳宗元的《江雪》,实则意喻诗人自己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学生们的习作大多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脉络, 而是全方位的暴露和硬塞给读者,读者不一定认同。如果能够学到《醉书》里一点点让“意”有“生”的耐人寻味,在表达的时候适度留白,文章就会多些许意蕴。

《醉书》写于熙宁年间,当时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外职,被下派到杭州任通判一职。在杭州期间,苏轼写下许多西湖诗,并自命为“杭人”,杭州情结可见一斑。回头再读《醉书》,难道仅仅是写了一场夏日的疾风骤雨吗?把它放在苏轼所写系列西湖诗中去看,苏轼是把西湖当作亲密的人生知己的。“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这一生他起起落落,寄情西湖山水,“湖上四时看不足,唯有人生飘若浮”,虽起落无常,却旷达平常,拂袖一笑,云淡风轻。“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句传递给我们苏轼的人生观:自然界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罢,最终一定会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他醉于西湖的山水风情,更醉于逆境中的人生豁达。这个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这样读,才算略略读懂了这首诗的意蕴。

戴望舒先生说:“诗歌是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文章亦如此。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使读者产生共鸣。学生们能有这样的意识,习作的审美意蕴也就自然产生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猜你喜欢

望湖写景意蕴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望湖楼下水如天
久别情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雷雨
写景的妙招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