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
2018-10-16傅兵华
傅兵华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规定:小学一到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重点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方法和习惯。的确,优秀的书籍和有效的阅读可以使人变得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丰富的知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能力;同时也会加快学生口语转化为书面语言的速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减少学生学写作文的难度。但应如何引导学困生读好书,会读书呢?现在,笔者就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谈谈体会。
为推进“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本学期,每个周末我班有个固定不变的作业:坚持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一书,写读后感。按照学期时间安排,我把这本书分成15次阅读,每次要求学生读两章,每周进行一次阅读交流。
今天已经是第四个星期了,从作业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认真地摸索着写读后感的要领(可能大部分同学以前没有写过),越写越长,但是我的眉头也越锁越紧。怎么回事呢?四个星期来,同学们似乎掌握了写读后感的“门道”,尤其是学困生。不惜笔墨地抄原文内容,恨不得把原故事都抄给我看。我想,我该和同学们谈谈了,如何改变这部分学困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阅读课上,我说:“同学们,本学期读后感我们写了四五篇了,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写的感受,好吗?”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笑。我说:“请大家说说,让老师听听你们的心声。”有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写读后感好啊!长此以往可以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也觉得好,长大了,我们就…… ”“打住!同学们,今天老师是和你们来交流心声的,我要听真话,此刻你们心中最想说的话,或是你们写作业前心中特别想要说的话,不要应付老师,唱高调,听到你们真实的心声,我才能斟酌教学中的做法是否需要改进,帮助你们解决作业困难,好吗?”同学们半信半疑地再次看着我。半晌,有一位胆大的王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想问一下,为何让我们读课外书,与考试有关吗?我觉得读书对考试没有什么帮助哎!”“问得好!”我大声鼓励,接着问:“谁来说说,读书的好处?”一学生答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一学生回答:“学语文应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呀!读书能让人变得睿智,你不想做个聪明的人吗?读书能让你懂得很多,你不想做个有学问的人吗?知道成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学富五车的意思吗…… ”同学们开始频频点头。“还有谁想说心中真实的话,继续!”我再次鼓励。这时,只见班上一位一直少言的学生(学困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少写些吗?每周读两章,内容太多,我们写的时候都不知道写什么;还有书中有很多内容有时读不懂,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写的时候为了凑字数只好拼命地抄啊!”刚说完,很多同学开始窃窃私语。原来是这样!“有同感的同学请举手!”唰,举起一片,我心中忽然一惊,这绝对是我想不到的问题,我以为六年级学生读小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看来,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更没有从读书中找到快乐,尤其对学困生就是一份苦差事……还让他们写读后感,怪不得很多人无感呢。略思片刻,我说:“同学们,我明白你们的苦衷了,你们不是怕写,是这本书目前读起来有点困难,不知如何下笔,对吧!”同学们点头。“这样,我们先从你们喜欢的课文、《优秀作文选》和《七彩语文》中的短文章读起、写起,你读到哪处心中有话要说,你就写哪处的感触,好吗?让我们从短文章中开始找寻读书的快乐。”说到这里,我瞥了一下班里的几个学困生,此時,我能感受到他们好像有了些许希望。
【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时更多地都是在考虑教师这个群体,好像教育教学上的一切问题只需要教师之间研讨就能够迎刃而解了。事实上,教学中的学生也是一个重要的主体,他们也有参与的权利,更有表达自我的需求。因为他们是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更能说出我们实施教学后对他们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以及能否接受,接受多少等等。特别不能忽略的是学困生,我们一直说要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式地要求学生。事实上,我们都忽略了这一对象,只顾教师这一方的研讨,而忽略教师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一起对教学工作的研讨。蹲下来,和学生研讨,多听听学困生的心声,对改进教学研究工作很有帮助。降低要求反而会提高效果,这不就是“剪枝的学问”吗?
(作者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