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解读
2018-10-16魏英杰
● 魏英杰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确定的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并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深入分析和借鉴吸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而编制。
一、课程性质
劳动技能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课程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性质。在实践性方面,课程注重知行合一、手脑并用,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注重解决问题和直接经验的获得,所以实践性是劳动技能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点。在生活性方面,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依托,选择生活必备、对学生有益的劳动技能作为教育资源进行组织设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不断获得和提高自主生活的能力。在综合性方面,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不仅课程内容上与其他几门生活适应课程是紧密联系、紧密结合的;同时劳动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其他几门学科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开放性方面,课程立足于现实当下,放眼未来发展需要;考虑课程普适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体验生活,习得技能,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由于学生的残疾程度和类型不同,所以课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殊需要来进行教学。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各种实践,从而获得服务自我和他人、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健康心态。课程依托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潜能的开发和功能的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感觉动作水平、认知水平和沟通交往能力等,促进其身心健康,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三、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的学习,形成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能力,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就业打基础。总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个维度来实现。
学段目标也是从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学段的上述3个维度来要求和表述的。低年级课程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以整理和清洗个人物品为重点,这个阶段主要做好学生的劳动技能启蒙工作,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奠定基础;中年级课程是以个体和家庭为中心,提高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兴趣,初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能力;高年级课程由家庭、学校扩大到社区和社会,让学生学习初步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技能课程作为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其设计要遵循特殊教育的规律,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要体现学科的特点。总的来说,纵向上课程的设计划分为3个学段: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每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也是依次递进、前后衔接。同时以3个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横向上每个学段设置了4个类别的课程内容: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家务劳动技能、公益劳动技能和简单生产劳动技能。
家务劳动技能训练 供图 魏英杰
不同学段的4个类别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在低年级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内容的选择上,更强调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要求避免与生活适应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同时,课程内容选择还遵循5条原则:生活性原则——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学生生活所需;整合性原则——强调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弱化学科界限,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尤其是同教育康复的结合;系统性原则——课程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劳动技能课程的特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构建课程体系;多样性原则——面向全体,兼顾差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活动效能;实践性原则——课程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进行实际应用,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实践性较强。
五、课程内容
劳动技能课程按九年义务教育一贯制进行整体设计,以“个人生活”为基础,向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不断延伸扩展,分为4类主要技能(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17个项目。同时这些项目又在低、中、高3个学段有不同的要求,难度层层递进,不断增加。课程内容是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以实际可操作的形式开展训练。
自我服务劳动技能训练 供图 李勤
六、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对劳动技能课程“怎样教”的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更具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化的建议和策略。具体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体现了劳动技能课程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一)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主要从4个部分进行了阐述,即:注重基础、体现综合、尊重差异、关注安全。“注重基础”要求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自我服务劳动技能入手,打牢基础,再逐步过渡到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技能。“体现综合”要求课程实施注重多学科渗透,加强同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课程的联系和结合,同时要多渠道实施。“尊重差异”则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关注安全”要求教学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保护措施等。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认为,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评价内容涵盖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评价类型主要以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主体方面要求学生、教师、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各成员互动分享,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日常观察、阶段考核等各种方式进行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标准》建议,劳动技能课程教材以教师教学用书的形式呈现,充分体现劳动技能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着重体现课程的操作性。教材编写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立足于我国国情,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等。教材每个教学单元应细化为教学活动、相关信息和教学建议3个部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课程标准》鼓励培智学校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组织和利用各种利于课程发展的资源。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挖掘社区和社会资源,使家庭和社会的人才、物质资源与校内资源互为补充。课程教学资源要体现时代特点,顺应科技潮流的发展;更应该体现个别化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做好课程管理指导和师资培训工作。在课程管理方面,《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劳动技能课程的管理,教研部门做好劳动技能课程的教学研究,学校要做好劳动技能课程的实施;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课程培训机制,组织学科培训和进修活动,鼓励教师进行针对自我教育和提升的研究、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