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种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2018-10-16邓禹君邓洪平李文巧杨旭东

西北植物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果茶亚科小黄花

邓禹君,李 懿,贺 萍,邓洪平,李文巧,杨旭东

(西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山茶科是一个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植物类群,其分布中心位于亚洲,世界上约700余种,中国约480种[1-3]。传统的山茶科分类多以形态学上器官的分化程度,如花梗、萼片、花瓣、果皮、果实的发育状况以及叶片宏观特征等性状进行种的划分和进化分析。但在物种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形态特征往往不同步,原始和进化性状并存,且形态指标易受地形、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山茶科的分类非常复杂,同时也导致了山茶科分类问题上许多不同的观点。对于山茶属(CamelliaL.)的分类研究,影响力最大的是张宏达和闵天禄两位学者的观点。张宏达系统相对更为细化,而闵天禄在张宏达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归并,例如将小黄花茶组归类至实果茶组(Sect.Stereocarpus(Pierre) Sealy Rev.)当中、将重庆山茶与瘤果茶(C.tuberculataChien)合并等[1,4-5]。此外,20世纪至21世纪初,厚皮香亚科属于山茶科的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承认,但APG系统把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当中独立,并把厚皮香亚科归并至五列木科中,引起了分类学界的广泛关注[6-7]。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将植物叶表皮解剖特征作为一种重要依据来进行分类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是由于叶片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小,而且与叶的宏观结构相比,叶表皮解剖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类群间的系统发育规律,所以叶表皮解剖特征在系统分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8-9]。另外,数量分类学是一种在各生物性状等权值基础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能够较好地避免传统分类中主观因素的影响[10]。因此,将植物叶表皮解剖结构与数量分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解决一些有争议的分类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11-13]。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对部分山茶科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探讨,通过观察或重复测量叶表皮垂周壁、气孔器类型、腺点有无、气孔簇有无、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等特征,再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探讨一些山茶科分类上的问题,并为山茶科的科学分类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本研究共观察了20种山茶科植物,其中油茶 (C.oleiferaAbel.)、重庆山茶、瘤果茶、西南红山茶(C.pitardiiCoh.)、厚皮香(Ternstroemiagymnanthera(Wight et Arn.) Beddome)、四川厚皮香(T.sichuanensis)6个种采集自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的腊叶标本,其余14个种采集自近植株顶部向阳生长的健康成熟叶片。本研究的材料来源详细信息见表1。

1.2 实验方法

1.2.1叶片的解剖对于新鲜叶片,采集后24 h内,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于FAA(70%乙醇∶福尔马林∶冰乙酸=90∶5∶5)中保存;对于腊叶标本,先在清水中浸泡12~24 h,待叶片软化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于FAA中保存。需对叶片进行解剖时,从FAA中将叶片取出,用清水将叶片洗净,于叶片中脉邻近区域剪取面积约1 cm×0.5 cm的叶块若干,置100%次氯酸钠中于30 ℃恒温水浴锅中离析,待叶块呈白色时取出,对于部分叶表皮细胞易脱落的材料,至叶块黄白色时即可取出。利用尖头镊子挑取叶块的大部分叶肉,再利用毛笔和解剖针去除残余的叶肉,得到干净的叶表皮。将叶表皮标本制成临时装片,番红染色或不染色,于Nikon Eclipse 55i光学显微镜下对装片进行观察、拍照。

1.2.2数据的获得以及分析根据拍好的照片,观察或重复测量上下表皮垂周壁样式、上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气孔器类型、腺点有无、气孔簇有无、不育气孔器有无、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长/宽、气孔密度、气孔器指数共13个性状。其中,气孔指数=视野中气孔数/(视野中气孔数+视野中表皮细胞数)×100%。通过对比各个物种之间性状的关系,从而对这些性状的分类学意义进行分析。再利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统计,并对定性性状进行编码,对定量性状取平均值后进行数据转换。定量性状转换公式如下:

对赋予的数值以及转换好的数据利用NTSYS2.10e进行UPGMA聚类分析(遗传距离的计算采用欧氏距离,分析结果进行Mantel检验),再利用SPSS 19.0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并根据13种性状在这些主成分上的载荷计算各物种主成分得分后,同上文法进行聚类分析,利用处理结果对20种山茶科植物的系统地位进行探讨。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矩阵详见表2。本文形态学术语主要参考Malvey PRABHAKAR与张浩等[9,14]。山茶科植物的排序与分类地位描述参照《中国植物志》[1-2]。

表1 材料名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2.1.1叶表皮垂周壁样式在本研究中,根据垂周壁是否具有起伏以及起伏的程度,可以将垂周壁分成较平直、浅波状、波状、深波状4种主要类型,以及较平直至浅波状和浅波状至波状2种过渡类型。由表2可知,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Chang Tax.)的物种垂周壁样式多为浅波状,少数为较平直、浅波状至波状以及波状(图版Ⅰ,1~2,13~15;图版Ⅱ,1~4);茶亚属(Subgen.TheaChang)的茶(图版Ⅰ,3)为波状;后生山茶亚属(Subgen.MetacamelliaChang)的细萼连蕊茶(图版Ⅰ,4;图版Ⅱ,5)和四川毛蕊茶(图版Ⅰ,5;图版Ⅱ,6)为深波状;大头茶族(Trib.GordonieaeBenth. et Hook.)的四川大头茶(图版Ⅰ,6;图版Ⅱ,7)和银木荷(图版Ⅰ,7;图版Ⅱ,8)为较平直;厚皮香属(TernstroemiaMutis ex Linn. f.)的厚皮香(图版Ⅰ,8;图版Ⅱ,9)为深波状,而四川厚皮香(图版Ⅰ,9;图版Ⅱ,10)为浅波状至波状;杨桐属(AdinadraJack)的川杨桐上表皮垂周壁(图版Ⅰ,10)为浅波状,下表皮垂周壁(图版Ⅱ,11)为深波状;柃木属(EuryaThunb.)植物上表皮垂周壁样式(图版Ⅰ,11~12)存在差异,但是下表皮均呈现为深波状(图版Ⅱ,12~14)。总体而言,垂周壁样式能够较好地区分属和亚属等分类单位并反映各个属和亚属间的系统发生规律,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中有重要分类价值。

2.1.2叶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将垂周壁一个起伏定义为一个波峰,根据波峰数量可以将叶表皮垂周壁分为无或数量少、数量中等、数量较多3种。由表2可知,在中国植物志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其上、下表皮波峰数量往往相近,如油茶(图版Ⅰ,13)和茶梅(图版Ⅰ,14)、重庆山茶(图版Ⅱ,2)和瘤果茶(图版Ⅱ,3)、西南红山茶和山茶(图版Ⅰ,2;图版Ⅱ,4)、细萼连蕊茶(图版Ⅰ,4;图版Ⅱ,5)和四川毛蕊茶(图版Ⅰ,5;图版Ⅱ,6)、四川大头茶(图版Ⅰ,6;图版Ⅱ,7)和银木荷(图版Ⅰ,7;图版Ⅱ,8)、厚皮香(图版Ⅰ,8;图版Ⅱ,9)和四川厚皮香(图版Ⅰ,9;图版Ⅱ,10)以及柃木属(图版Ⅰ,11~12;图版Ⅱ,12~14)的植物等。对于山茶亚属而言,上、下表皮波峰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间差异。因此将垂周壁样式与波峰数量共同作为分类指标,能更好地体现属、亚属甚至组之间的系统发育规律。

表2 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矩阵

注:AWU.上表皮垂周壁样式;AWCU.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AWL.下表皮垂周壁样式;AWCL.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ST.气孔器类型;GD.腺点有无;SC.气孔簇有无;AbS.不育气孔器有无;LS.气孔长轴长度;WSG.保卫细胞宽度;LS/WSG.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SD.气孔密度;SI.气孔器指数。定性性状编码规则:叶表皮垂周壁样式共6种,分别是较平直(0)、较平直至浅波状(0.5)、浅波状(1)、浅波状至波状(1.5)、波状(2)和深波状(3);叶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分为无或数量少(0)、数量中等(1)和数量较多(2)三种;气孔类型分为4种,分别是环列型(0)、环列型或辐射型(1)、不规则型或辐射型(2)和不规则型(3);腺点无(0)或有(1);气孔簇无(0)或有(1);不育气孔器无(0)或有(1)

Note: AWU. Anticlinal wall of upper epidermis; AWCU. The number of anticlinal wall crests of upper epidermis; AWL. Anticlinal wall of lower epidermis; AWCL. The number of anticlinal wall crests of lower epidermis; ST. Stomatal types; GD. The existence of gland dot; SC. The existence of stomatal cluster; AbS. The existence of aborted stomata; LS. Long axis of stomata; WSG. Vertical width of stomata guard cell; LS/WSG. Long axis of stomata/ vertical width of stomata guard cell; SD. Stomatal density; SI. Stomatal index. Coding rules of qualitative characters: there are six kinds of anticlinal wall, straight (0), straight to sinuolate (0.5), sinuolate (1), sinuolate to sinuous (1.5), sinuous (2) and sinuate (3); The number of anticlinal wall crests are devided into “none or small”(0), “medium” (1) and “large”(2);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stomatal types, cyclocytic stomata (0), cyclocytic or actinocytic stomata (1), actinocytic or anomocytic stomata (2), anomocytic stomata (3); The existence of gland dot (1, yes; 0, no); The existence of stomatal cluster (1, yes; 0, no); The existence of aborted stomata (1, yes; 0, no)

2.1.3气孔器类型气孔器类型在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间的区别十分明显。山茶亚科(图版Ⅰ,13~15;图版Ⅱ,1~8)的物种均具有环列型气孔器,而厚皮香亚科(图版Ⅱ,9~14)的物种均具有不规则型气孔器。另外,部分种类还具有辐射型气孔器,能够作为这些物种的鉴别特征,如山茶亚科的重庆山茶、瘤果茶(图版Ⅱ,3)和西南红山茶,以及厚皮香亚科的厚皮香(图版Ⅱ,9)和四川厚皮香(图版Ⅱ,10)。

2.1.4腺点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的物种除油茶、茶梅、四川大头茶和银木荷外,均具有腺点(图版Ⅱ,15),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不具有腺点。结合已有文献,尽管山茶亚科中也有一部分物种不具腺点,但厚皮香亚科植物不具腺点的情况似乎更为普遍,因此有无腺点或许可以作为鉴别2个亚科物种的辅助特征。

2.1.5气孔簇被子植物的气孔器一般呈散生状态,像山茶科植物这样具有气孔簇的类群比较少见(图版Ⅱ,1,7)。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的物种均具有气孔簇,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不具有气孔簇,说明气孔簇的有无可以作为鉴别2个亚科的重要特征。

2.1.6不育气孔器不育气孔器仅在西南红山茶和山茶中发现(图版Ⅱ,4)。结合倪穗和敖成齐等的研究[15-16],不育气孔器可能仅在某些红山茶组(Sect.Camellia(L.) Dyer in Hook.)植物和少部分其他山茶属植物的叶表皮中存在。因此,或许可以通过不育气孔器的有无来对这些类群进行鉴别。

2.1.7表皮毛本研究还观察了这20种植物的表皮毛结构。具有表皮毛的种有小黄花茶(图版Ⅱ,1)、茶、细萼连蕊茶、银木荷(图版Ⅱ,8)、川杨桐、岗柃(图版Ⅱ,12)、钝叶柃,而山茶不同品种的叶下面被毛或无毛。此外,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钝叶柃叶下面无毛[2],与本研究存在出入。因而表皮毛不是稳定的分类特征,在种内个体之间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合作为分类指标,故不将之用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1.8定量性状从结果上看,各物种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密度以及气孔器指数均存在差异,但分类学上亲缘关系近的物种上述指标数值相近(如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李凤英等认为,植物气孔密度与分布生境的土壤类型密切相关,但气孔指数大小与土壤类型无相关性[17],意味着气孔指数在不同生境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此外,黄芯婷等采集建宁和德化的单耳柃(E.weissiaeChun)进行叶表皮形态观察后发现两个样本间气孔密度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气孔器长轴长度和保卫细胞宽度差异很小[18];林秀艳等根据叶表皮细胞的面积、周长、气孔器长轴长度和保卫细胞宽度等性状能够很好地将油茶组(Sect.OleiferaChang Tax.)和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Sealy Rev.)的植物分开[13]。综上所述,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以及气孔器指数在种内个体间以至于某些类群内都是比较稳定的。尽管气孔密度在种内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但结合本文结果与张浩等的研究,山茶科属之间、亚属间的气孔密度差异比较明显[9],因此气孔密度在山茶科系统分类中也具一定价值。

2.2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2.2.1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图1为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经Mantel检验得r=0.740 26,表明聚类图与遗传距离矩阵相关性较强,结果可靠。由图1可见,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被分成了两个大类群A与B。在大类群A与B下又可分为10个分支。在大类群A中,油茶、茶梅和瘤果茶被归为分支Ⅰ;陕西短柱茶、茶、细萼连蕊茶和四川毛蕊茶被归为分支Ⅱ;重庆山茶单独为分支Ⅲ,并与瘤果茶表现出了较远的亲缘关系;西南红山茶和山茶被归为分支Ⅳ;小黄花茶表现出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分离的现象,与四川大头茶聚为分支Ⅴ;银木荷单独为分支Ⅵ并与分支Ⅴ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在大类群B中,厚皮香与四川厚皮香聚为分支Ⅶ;岗柃、细枝柃和钝叶柃归为分支Ⅷ;细齿叶柃与其他柃木属植物表现出分离,单独成分支Ⅸ;川杨桐单独为分支Ⅹ。以中国植物志分类系统作参照,该聚类分析结果能很好地将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分开,并能够将大部分分类地位相近的物种归类到一起,基本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1~20. 物种序号参照表1;Ⅰ~Ⅹ. 10个分支的序号; A. 代表大类群山茶亚科, B.代表大类群厚皮香亚科图1 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20种山茶科植物的亲缘关系树状图1-20. The numbers of species refer to Table 1; Ⅰ-Ⅹ.The numbers of 10 isolates; A. Represent clade Theoideae, B. Represent clade TernstroemoideaeFig.1 Genetic relationship treeplot of 20 species of Theaceae based on 13 leaf epidermal micro-morphology characters

2.2.2主成分分析及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对表2中的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3),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6个,累计贡献率达91.346%,基本反映了13个性状所含信息。根据表3中13种性状在6个主成分上的载荷可知: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下表皮垂周壁样式、气孔器类型、气孔簇有无以及气孔器指数这4个性状的信息;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上表皮垂周壁样式、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以及气孔密度这3个性状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腺点有无、气孔长轴长度以及保卫细胞宽度这3个性状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气孔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这一性状的信息;第五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不育气孔器有无这一性状的信息;第六主成分基本上反映了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这一性状的信息。基于主成分得分的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大类群以及分支的划分结果与基于13个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对该聚类分析结果进行Mantel检验,显示聚类图与遗传距离矩阵相关性较强(r=0.724 88),表明聚类分析结果可靠。

3 结论与讨论

3.1 基于13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分类体系

本研究两种聚类分析结果在亚科水平的分类以及各个分支的处理上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结合传统分类系统可知,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的分类体系能将两个亚科很好地区分开,以及能够将同一个组的物种聚在一起(如油茶组和红山茶组),或将不同组但在这20个种中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的物种归类在一起(如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将聚类分析生成的2个大类群、10个分支与传统分类系统对比可以发现:对于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的划分,本研究结果与《中国植物志》完全一致;而将油茶、茶梅与瘤果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及闵天禄将瘤果茶组与油茶组作为两个组的处理存在差异,但符合两位学者将油茶和茶梅归为一组的处理;将陕西短柱茶、茶、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闵天禄将陕西短柱茶划分至短柱茶组的做法有差异,但茶、细萼连蕊茶与四川毛蕊茶的划分与张宏达、闵天禄的处理一致;将重庆山茶单独为一支,并与瘤果茶分离的处理符合张宏达系统,不符合闵天禄系统;将西南红山茶与山茶聚为一支的处理与张宏达、闵天禄的处理一致;将小黄花茶、四川大头茶聚为一支,银木荷聚为另一支,两个分支表现出较近亲缘关系的做法不符合《中国植物志》与闵天禄对小黄花茶的处理,但小黄花茶与山茶属其他物种的分离可以从侧面支持张宏达将小黄花茶单独为一个组的做法,而将四川大头茶和银木荷聚为较近的2个分支则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厚皮香与四川厚皮香聚为一支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岗柃、细枝柃以及钝叶柃聚为一支的处理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将细齿叶柃单独为一支与其他柃木属物种分离的做法与《中国植物志》不符;将川杨桐单独为一支的做法符合《中国植物志》的处理。

表3 基于13个叶表皮微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后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注:各指标的英文注释含义见表2;PC即principal component的缩写

Note: The meanings of English annotations of indexes refer to Table 2; PC is the abbrevi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图中数字、字母含义参照图1图2 基于6个主成分的20种山茶科植物的亲缘关系树状图The meanings of numbers and letters appear in Fig. 2 refer to Fig. 1Fig.2 Genetic relationship treeplot of 20 species of Theaceae based on 6 principal components

3.2 小黄花茶的归类问题

小黄花茶于1981年在贵州省赤水市首次被发现,现仅分布于贵州省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张宏达系统将小黄花茶单独列为小黄花茶组[1]。而闵天禄认为小黄花茶有许多特征与实果茶组相似而应并入其中[4]。小黄花茶在本研究两次聚类分析中均未与山茶属其他物种归在一支,而与大头茶族的四川大头茶以及银木荷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原因主要是本研究中山茶属物种的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与小黄花茶有一定差异;此外,本研究中其他山茶属物种的下表皮垂周壁样式均不为较平直。考察相关文献可知,类似于小黄花茶上表皮垂周壁为浅波状(图版Ⅰ,1),下表皮垂周壁较平直(图版Ⅱ,1)的物种在山茶属中只是极个别,而根据敖成齐等的研究成果,实果茶组中的五柱滇山茶(C.yunnanensis)、实果茶(C.dormoyana)以及越南长叶山茶(C.krempfii)的垂周壁样式均呈不规则形状,与小黄花茶的垂周壁形态存在较大差异[9,13,15-17,20-22]。因此,本研究不支持闵天禄将小黄花茶并入至实果茶组当中。此外,小黄花茶的分布地贵州远离山茶属植物分布中心[23],且小黄花茶分布区域狭小,地势较低、地形闭塞,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条件决定了小黄花茶特殊的形态结构[24]。综上所述,将小黄花茶独立为一个组处理受到形态学和地理学证据支持,更为系统而合理。

3.3 重庆山茶的归类问题

在张宏达系统中,重庆山茶被归到半宿萼茶组(Sect.PseudocamelliaSealy Rev.),瘤果茶则被归到瘤果茶组[1]。而在FloraofChina中,闵天禄将重庆山茶与瘤果茶两个物种合并为一个物种[5]。根据本研究结果,重庆山茶(图版Ⅱ,2)与瘤果茶(图版Ⅱ,3)上、下表皮垂周壁样式均为浅波状,且上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中等,下表皮垂周壁波峰数量较大,均具有辐射型气孔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聚类分析中,两者被聚为两个分支,原因在于两个物种在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器长轴长度/保卫细胞宽度、气孔器密度以及气孔器指数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详见表2),根据本文2.1.8中的分析,可知重庆山茶和瘤果茶并不是同一个物种。而由于两个分支距离较远,因此重庆山茶亦不应归属于瘤果茶组,但可推测两者之间定性性状的相似性或许反映了两者较近的亲缘关系,但这种亲缘关系应属于组与组之间而非组内。这实际上符合张宏达与闵天禄两位学者对半宿萼茶组和瘤果茶组有较近亲缘关系的观点。另外,Vijayan等对112种山茶属植物进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分类学研究后发现,半宿萼茶(C.szechuanensisChi)和重庆山茶以及瘤果茶组的5个物种能够被聚为一个类群,但是瘤果茶及另外两种瘤果茶组的植物与油茶组的植物又归在了较远的另一类群,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存在相似性,并支持了本文的观点[25]。综上所述,本研究不支持将重庆山茶归入瘤果茶组以及与瘤果茶合并的做法。

3.4 厚皮香亚科的归类问题

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厚皮香亚科属于山茶科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在一些志和书中被采用[26]。在本研究中,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在两次聚类分析中均能被区分,原因在于山茶亚科均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图版Ⅰ,13~15;图版Ⅱ,1~8)、气孔簇(图版Ⅱ,1,7),以及本研究中大部分物种都具有腺点(图版Ⅱ,15),而厚皮香亚科的物种均具有不规则型气孔器(图版Ⅱ,9~14)、不具有气孔簇和腺点。此外,两者的垂周壁样式和波峰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别。另外,韦仲新等发现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物种的花粉在极轴大小和表面纹饰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支持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的划分[27]。因此,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存在显著差异的观点是成立的,《中国植物志》将山茶亚科和厚皮香亚科划分为两个大类群的做法比较合理。而在1998年,APG Ⅰ系统提出将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中独立的观点,在2009年APG Ⅲ系统又将厚皮香亚科归类至五列木科,这让分类学家意识到山茶亚科与厚皮香亚科之间的形态学差异或许意味着山茶科为不包括厚皮香亚科的单系类群[6-7]。因此,传统的中国植物志分类系统与APG系统间的分歧在于厚皮香亚科与山茶亚科还是与五列木科的亲缘关系更近。近年来,一些分子分类学研究支持了山茶科为不包含厚皮香亚科的单系类群[28-29]。然而,除了传统形态学特征,亦有一些微形态学证据不支持将厚皮香亚科归并至五列木科中。例如,韦仲新等通过研究五列木科和山茶科植物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发现,五列木科花粉除了形状和萌发孔类型与山茶科的相似外,其纹饰特征和外壁结构均与山茶科的差异较大[30]。综上所述,将厚皮香亚科从山茶科中并入五列木科的观点,还有待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猜你喜欢

果茶亚科小黄花
板凳狗和他的一朵小黄花
迎春花开
山西大同邀客共赏“小黄花大产业”
池塘边上的小黄花
伊朗臂茧蜂亚科、茧蜂亚科、甲腹茧蜂亚科和小腹茧蜂亚科的新记录(膜翅目:茧蜂科)
HPLC法同时测定17种石杉亚科植物石杉碱甲、乙
句容市果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大力提升我国果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村果茶产业化发展途径探索
LAviva乐维饮冰果茶全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