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效果分析
2018-10-16王志强王欣
王志强 王欣
目前,甲状腺结节已经成为临床内分泌科多见的疾病,其往往是因炎症、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所致,其中女性群体是高发人群[1]。若治疗不及时,机体激素分泌失衡会引起机体器官功能衰竭,极大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及时治疗该类疾病意义重大[3]。如今,临床中主要利用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但选择何种术式仍受到争议[4]。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28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6.1±4.8)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6±0.4)年。对照组男16例,女27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6.3±4.7)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5±0.3)年。纳入与排除标准:(1)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2)未发现相关药物过敏者;(3)未发现恶性肿瘤者;(4)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桥本甲状腺炎等疾病者;(2)无颈部手术及放疗等病史者;(3)伴器质性病变者;(4)哺乳、妊娠妇女。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全麻,主要过程包括:(1)对照组给予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待麻醉起效后,抬高患者头部并完全显露颈部。选择胸骨上缘行一弧形切口,并切开甲状腺被膜以充分露出甲状腺。游离并结扎固定甲状腺动静脉,最后彻底清除甲状腺病灶处,依次止血缝合。(2)观察组给予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选择胸骨切迹上部行一弧形切口,并将颈部颈阔肌切开,依次游离皮瓣以及甲状腺被膜,完全显露甲状腺,判断结节具体位置,将病灶处峡部血管进行结扎固定,不断向上切开峡部并翻起腺体至甲状腺上极,然后切断病灶处动静脉以及内囊分支(应注意保留被膜)。依次游离腺体、清除甲状腺,最后缝合。
1.3 观察指标
(1)手术切口长度;(2)术中出血量;(3)引流量;(4)手术时间;(5)住院时间;(6)术后并发症;(7)术后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分析
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以及术后满意度情况分析
观察组术后满意度(97.67%;42/43)高于对照组(76.74%;33/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切口粘连,1例颈部疼痛、1例吞咽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6.98%;对照组出现4例切口粘连,3例颈部疼痛、5例吞咽不适,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两组并发症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生活压力及生活习惯的逐渐变化,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越来越高[5],它已经成为临床中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疾病主要是因甲状腺细胞发生异常而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的疾病。虽然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但若治疗不当,则会有恶变的风险,极大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6]。因此有效治疗甲状腺结节对于避免病情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7]。
常规甲状腺切除术往往需要大面积地游离腺体,切口长度大,创伤性高,另外颈前肌群横向切断后极易造成皮肤与肌肉粘连,严重影响了术后的美观性,因此在临床中应用逐渐受到限制[8-9]。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为微创技术,与常规术式相比,该术式的优点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切口长度小,大大避免了喉返神经的损害程度[10];(2)尽量避免了不必要的切除过程,有利于保护腺体组织功能;(3)游离面积较小,仅将腺体上下极血供切断,有利于切口的快速愈合,降低了切口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11];(4)基本不会遗留瘢痕,满足了患者对外部美观的需要;(5)术后恢复程度较快,降低了住院时间,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12]。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现认为实施小切口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术者应严格筛查符合手术适应证者;(2)该术式对术者的操作经验与水平要求较高;(3)术中应利用牵引线进行对抗牵引,从而确保术野的宽阔与清晰;(4)对创口附近粘连严重、肿瘤侵润附近组织等病例,应给予颈前肌群横断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分析
总之,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以及创伤性小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术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