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成熟程度动静脉内瘘的价值
2018-10-16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沾化区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
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沾化区人民医院)CT磁共振室
(山东 滨州 256800)
王 勇 李呈芹
对于尿毒症等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上常借助血液透析帮助改善体内代谢产物的积聚情况,且患者常需要接受长时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以保障有效的生命质量。研究指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首选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路,采用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在临床应用广泛[1]。对于由于动脉瘤形成、局部损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肿胀、血栓形成、瘘管狭窄而造成造瘘术障碍者,临床上常常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检查帮助指导血管选择以及评估预后[2]。我院选用入侵性小的血管CT成像技术以及无创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60例需行造瘘术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检查,探究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不同成熟程度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来院就诊的行造瘘术尿毒症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均行前臂静脉造瘘术,均在血液透析治疗后建立自身头静脉-桡动脉内瘘。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3~75岁,平均(52.21±5.41)岁,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13例,慢性肾炎9例,多囊肾4例,糖尿病肾病11例,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尿毒症23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关于本次研究的知情权同意书,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审核标准。
1.2 方法血管CT检查方法为:采用GE Optima CT660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上肢手掌向上,伸直紧贴身旁,将90mL造影剂以5mL/s速度经留置针注入,然后以5mL/s注入30mL生理盐水[3]。进行胸腹部正位定位后开始扫描,扫描范围包括手指尖、腕关节、肘部至锁骨水平,合并上肢肿胀者扫描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大到肩部水平。调节电流/电压为350mA/120kV,层厚1.25mm。血管CT扫描均采用触发扫描,在腹主动脉血管造影剂达到峰值时,进行增强扫描。所有扫描完成后进行血管重建,血管重建范围包括同侧锁骨下动静脉与大血管交汇处至同侧腕部水平。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为:采用PHILIPS EPIQ 7C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调节线性探头频率为6.0MHz,患者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距离吻合口3~4cm的桡动脉及头静脉处,嘱患者平卧,上肢伸直,手心向上伸直平方,观察头静脉内径、血管厚度、血管走向以及色彩分布状况,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以血流方向朝向探头为红色,以血流方向原理探头方向为蓝色,观察内瘘管成熟情况后进行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4]。
1.3 观察指标采用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患者造瘘术后不同时点内瘘管内径、内瘘血流速度、内瘘血流量变化等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时点选择为术后1周、术后4周以及术后8周,内瘘管内径直接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上进行横切面测量,瘘血流速度根据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得出,内瘘血流量=瘘血流速度×血管横截面积,血管横截面积通过超声描画内瘘口轨迹进行计算[5]。以对侧肢体同名同部位动静脉超声检查结果作为参照。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分析,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要求的采用t检验,以(±s)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血管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可用静脉的选择情况血管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帮助选择造瘘术可用静脉,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相比,采用血管CT进行造瘘术静脉选择的可用血管数明显偏少(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造瘘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行造瘘术后1周、4周及8周内瘘情况如表2。与术后1周状态相比,术后4周及术后8周时,患者内瘘管内径与内瘘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内瘘管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且术后8周时,患者内瘘管内径、内瘘管血流速度、内瘘血流量则明显高于术后4周水平(P<0.0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自体动静脉瘘是临床常用的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人工造瘘术之一,但由于滞留管的长期存在,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过程中常常可继发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瘘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上肢肿胀等并发症表现,严重影响造瘘术的成功性和有效性[6]。
为保障造瘘术血管选择的成功以及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临床上常借助各种影像学技术指导造瘘静脉的选择以及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的评估。临床研究指出,血管CT成像技术用于评估静脉血管通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其操作简便,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成像清晰,图像重建优势明显,空间分辨率高,在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术前诊断、检查以及术后疗效评估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7]。相关文献报道指出,血管CT成像技术在前臂静脉、前臂动脉的血管成像以及图像重建中,能够清晰完整的显示血管位置、走向、内径以及壁厚情况,其高效的伪彩色图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帮助形象的显示血管内瘘的解剖结构,对于定位内瘘位置以及评估内瘘的解剖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9]。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项无创且经济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在诊断狭窄性血管疾病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在血栓形成的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优势[1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中,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动静脉瘘口及头静脉内扁平状或半球形低回声影像,且血流速度一般较快,呈湍流状改变;瘘口狭窄则主要表现为瘘口杂音消失,血流量明显减少[11]。作为一项高效的量化评估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直接显示动静脉瘘口以及头静脉、桡动脉管腔、管壁的解剖情况以及血流情况,相较于血管CT技术,其对血流量的动态监测具有明显优势。我院采用血管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行造瘘术的尿毒症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术前二者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选择内瘘静脉,但采用血管CT检查可用静脉数明显低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选择结果,提示血管CT对于静脉解剖结构的评估情况具有一定优势。造瘘术后检查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内瘘管内径、内瘘管血流速度以及内瘘血流量均明显增高,提示动静脉造瘘术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内瘘才可以逐渐成熟,术后通过监测血管内径以及血流量等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评估内瘘成熟情况[12]。
表1 血管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可用静脉的选择情况
表2 造瘘术后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
图1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动静脉内瘘内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图2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动静脉内瘘内血栓形成,血流异常。图3 血管CT显示动静脉内瘘内血栓形成。图4 血管CT显示动静脉内瘘内血栓形成,血管狭窄。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血管CT成像技术可帮助获得清晰的血管走行图,可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对狭窄血管判断的不足,联合使用对于指导造瘘术的进行以及评估术后内瘘成熟情况均具有重要意义。